目前中國已經在海外投資形成了超過5萬家企業、10萬億美元資產,在外員工超過100萬人。
11月6日,在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分論壇暨2025虹橋HUB大會上,商務部副部長盛秋平表示,商務部將有效實施對外投資管理,健全海外綜合服務體系,完善海外綜合服務平臺,引導產業合理有序跨境布局。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資深專家委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原副總裁朱民表示,中國企業正以“加速度”走向世界,形成“中國+N”。
“從全球來看,中國企業今天大規模高質量走向世界,其實是在推動全球化的發展,是在推動全球新的貿易資本流動架構和新的世界秩序的構成。從國內來看,這是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和國內的結合,是中國企業變成真正的跨國公司、跨國企業的一個重大戰略性轉移,這是一個中國企業走向新的歷史階段的時刻。”朱民說。
中國企業海外營收比重越來越大
中金公司研究顯示,2000年至2024年,A股上市公司的海外營業收入占比由0.3%提升至16.7%。根據高盛報告,2024年中國上市公司海外營業收入占比為16.0%,2028年預計升至20.6%。
這其中,汽車、零售和資本品行業領先,2024年頭部出海公司平均海外收入占比已達34%,顯著高于市場平均。
“展望未來,中國企業的海外營收比重會越來越大,逐步成為跨國公司,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朱民說,反映在宏觀上,就是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ODI)迅速上升,今年到現在為止中國ODI外向投資已經超過了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FDI)。
截至2024年底,中國吸引外資連續15年、對外投資連續12年超1千億美元,規模穩居全球前列;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存量分別超3.6萬億美元和3.1萬億美元,形成了中國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的格局。
《2024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顯示,2024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為192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8.4%。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占全球份額的11.9%,較上年提升0.5個百分點,連續13年列全球前三,連續9年占全球份額超過一成。同時,我國企業境外投資分布廣泛,年度經營狀況良好。截至2024年底,我國3.4萬家境內投資者共在全球190個國家和地區設立境外企業5.2萬家,七成境外企業盈利或持平。
而在2025年1~9月,我國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9236.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4%(以美元計為1289.3億美元,增長3.6%)。
在對外直接投資快速增長的同時,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模式也更為多元。朱民表示,以光伏、機器人為代表的產品制造出口,以汽車零部件、電子產業鏈為代表的供應鏈出海,以電商、游戲、社交軟件和快時尚為代表的商業模式出海,是三種典型模式。
“中國企業有望建成全球的集團性、板塊性的跨國公司,并由此構建以中國企業為核心的全球新的供應鏈和產業鏈,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未來。”朱民說。
1953年,英國48家集團主席、倫敦出口公司總裁杰克·佩里(Jack Perry)的祖父老杰克·佩里,率領英國的商業代表團訪問北京,達成了中國與西方之間的首個貿易協定,這個協定價值三千萬英鎊。杰克·佩里將其定義為破冰1.0時代,并將當下定義為破冰3.0時代。
杰克·佩里說,當前需要合作伙伴把中國創新帶到國外。以中國智造的機器人為例,要幫助它走向全球,就要從市場準入入手,搭建合作平臺,打造全球信任的品牌,通過合作而不是競爭,通過連接而不是孤立,達成行業的高水平開放。
中國銀行行長張輝也表示,中國企業出海已經從產品出海向產業鏈出海、標準出海、品牌出海全面升級。接下來,將依托中國銀行遍布境外64個國家和地區的服務網絡,積極為出海企業提供更具前瞻性、操作性的國別指南、行業分析、風險預警,助力企業在全球布局中看得清、選得準、立得住。整合集團資源為企業出海提供投貸聯動、并購融資、債券承銷、財務顧問等一攬子的綜合化金融服務方案,全力支持走出去企業全球展業。全力發揮跨境金融專業優勢,助力推進人民幣國際使用,服務出海企業規避匯率風險,降低交易成本,構建更加開放、共享、安全的人民幣生態圈。
虹橋成為企業出海的碼頭、基地
“在企業出海的時候,他的后線支持變得特別重要,虹橋恰逢其時。”朱民說。
朱民表示,如果出海企業搭乘各種船舶走向世界舞臺,虹橋就是一個最好的碼頭、基地,可以提供綜合服務,法律、金融、資訊、供應鏈、支付等所有的服務鏈都在虹橋形成。
面對當前錯綜復雜、持續動蕩的國際經貿環境,不論是企業建立與世界的要素鏈接、產能鏈接、市場鏈接、規則鏈接,還是強化防范風險、維護海外合法權益,都離不開高質量的服務助力。
9月1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著眼于為出海企業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提供有力支撐,進一步完善海外綜合服務體系。統籌法律、金融、物流等領域服務資源,豐富服務產品,構建服務平臺,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打造出海綜合服務港,推動在重點國家建立海外綜合服務站,增強商協會服務功能,培育一批跨境服務能力強的專業服務機構。
上海虹橋國際開放樞紐處在長三角的物理中心,是面向世界的會客廳,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已經成為企業出海的橋頭堡,從黑湖科技伴隨客戶布局東南亞,到陳香貴“一碗面”賣到德國,眾多企業正依托虹橋的平臺優勢成功開拓海外市場。
目前,虹橋正以“虹橋服務+長三角制造+全球市場”的國際化經營模式,積極推動長三角優勢產能、優質裝備、適用技術和先進標準的“體系化出海”。同時,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正在全力打造服務企業走出去的先行區,構筑出海企業總部高地、海外綜合服務高地、出海制度創新高地。
為全方位賦能企業國際化發展,虹橋海外發展服務中心、國際人才服務中心、海外貿易中心三大公共平臺目前已匯聚280多家市級認定的各類總部、500多家專業服務商,今年以來舉辦出海活動140多場,對接企業4600多家次。
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管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孔福安此前表示,其中1/3以上的企業是來自上海以外的長三角地區。
同時,虹橋國際中央法務區、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等平臺,又共同構成了一個從法律、人力資源和商貿服務的全方位國際化服務生態系統,為企業出海保駕護航。在人才服務方面,更是推出APEC商旅卡45天極速辦、港澳簽注24小時全自助辦理等創新舉措,極大提升了商務人員的跨境便利度。
面對當下中國企業出海的切實所需和急難困惑,本次大會發布了《中資企業出海指引》和《虹橋出海案例》,以高質量公共知識產品,為企業“走出去”提供源自虹橋的系統性支撐。
《中資企業出海指引》深刻洞察從“貿易出海”的1.0時代,到“品牌與本地化”的2.0時代,再到如今“全球化深度運營”的3.0時代的演變歷程。內容全面覆蓋全球市場新規則、戰略規劃、供應鏈、法律合規等核心挑戰,并提供前瞻性的解決方案,旨在為邁向全球的中國企業提供一份全景式的戰略地圖與實戰手冊。
《虹橋出海案例》汲取了一批中國企業從虹橋揚帆出海的卓越典范,案例橫跨餐飲、科技、制造、醫療、物流與金融等多個領域,覆蓋從產品出海、技術出海到品牌出海、標準出海的各個層次。
與此同時,“虹橋海外發展服務中心3.0”在本次大會發布。3.0版本系統整合企業國際化發展、國際人才培養、國際經貿合作、國際科創聯動等重點功能,開展首創性、集成式探索,為企業提供從戰略規劃、人才輸送、園區落地到創新聯動的一站式、全鏈路出海解決方案,全力構筑支持中國企業全球化發展的“超級服務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