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銀行密集發布不良資產轉讓公告。僅11月份以來,就有中國銀行天津市分行、建設銀行上海市分行、廣發銀行長沙分行等陸續發布不良貸款轉讓信息。
以建設銀行上海市分行為例,該行11月5日公告轉讓的個人消費及經營性貸款不良資產包,未償本息合計3891.38萬元(其中本金3784.41萬元、利息106.97萬元),涉及250戶借款人,加權平均逾期天數達166.92天。
平安銀行11月份以來已陸續發布多批個人不良貸款(信用卡透支)轉讓項目公告,單批項目未償本息規模普遍在數千萬元,部分資產包涉及借款人超千戶,且加權平均逾期天數長達1000天左右,長期逾期特征明顯。
銀登中心數據顯示,10月份以來,已有近90家銀行發布不良貸款轉讓公告,包括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等,涉及金額超百億元,其中個人住房貸款、消費貸款及經營性貸款成為轉讓主力品類,信用卡透支類資產亦占比顯著。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薛洪言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多家銀行加速參與不良資產轉讓,主要受監管考核壓力、財務優化需求以及市場處置渠道日益成熟等多重因素推動。為滿足撥備覆蓋率和資本充足率等監管要求,銀行需通過轉讓不良資產來降低不良貸款余額,同時釋放被低效資產占用的資本規模。這一舉措有助于銀行為支持實體經濟騰出更多信貸空間,形成“風險出清—資本循環”的良性機制,也反映出銀行業正從被動處置風險向主動管理資產轉變。
上海冠苕信息咨詢中心創始人周毅欽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年末是銀行財務收官與監管考核的關鍵節點,也是沖刺資本指標、完成財務結算的最后機會。通過轉讓不良資產,銀行可精準實現“降不良、提資本”的考核目標:既能釋放被長期占用的資本與流動性,出清低流動性資產,也能為來年新增信貸投放騰挪空間。同時,金融監管部門持續強調不良資產快速清理,疊加資產管理公司(AMC)收購能力不斷增強,為銀行不良資產轉讓提供了更堅實的買方支撐,預計四季度,銀行不良資產的掛牌數量與轉讓規模仍將保持上升趨勢。
薛洪言也認為,隨著年末臨近,會有更多銀行加入推進不良資產轉讓的行列。從歷史規律來看,四季度本就是不良貸款轉讓的活躍期,這與銀行面臨年度監管考核的節點高度相關。其中,中小銀行尤其承受著資產質量與盈利能力的雙重壓力。
針對后續不良資產處置工作,薛洪言表示,當前不良資產轉讓市場仍面臨不少現實挑戰,包括估值標準不統一、處置效率待提升、過度依賴折價轉讓等問題。部分資產包因賬齡較長、抵押物價值下滑,導致市場定價分歧較大,傳統處置方式也面臨成本高企的困境。對此,亟須構建“科技賦能+政策優化+市場多元”的綜合處置體系,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資產估值精度與處置效率,完善交易機制和市場基礎設施,積極探索多元化處置模式。同時,銀行還需加強貸前風險管控,從源頭上控制不良資產生成,實現處置效能提升與風險前瞻防控的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