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的改革春風,激活了中國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的“一池春水”。
2018年11月5日,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一事正式官宣。七年砥礪,這片“改革試驗田”已從政策藍圖成長為一片“硬科技”雨林。
截至2025年10月底,科創板已匯聚592家上市公司,累計IPO募資規模達9346億元,總融資額突破1.1萬億元,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撬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升級的關鍵力量。
一批代表新質生產力的企業在這里實現了從技術“突圍”到市場“逆襲”的精彩蝶變。
以2019年為基數,近五年科創板公司營業收入和歸母凈利潤的復合增長率分別高達18%和9%,展現出強勁的成長性。備受市場關注的未盈利企業正逐步走出研發投入期,57家上市時未盈利企業中,已有22家實現盈利并成功“摘U”。
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表示,科創板的創新改革,將持續推動科技金融市場的高質量發展,有效促進創新資本形成,支持優質未盈利科創企業快速成長,為我國科技創新生態的繁榮注入強大活力,為中國從制造大國、科技大國邁向科技強國筑牢金融基石。

產業集聚效應凸顯 “硬科技”成色足
七年來,科創板堅守“硬科技”定位,與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需求高度契合。截至目前,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公司占比超八成。
其中,科創板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重點產業鏈形成示范和集聚效應,推動構建以行業“鏈主”為引領、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的矩陣式產業集群。
以集成電路為例,科創板集成電路上市公司超120家,涵蓋芯片設計、制造、封測、設備、材料、軟件等產業鏈各環節,匯聚了中芯國際、中微公司、滬硅產業等主要行業龍頭,逐步形成鏈條完整、協同創新的發展格局,推動提升了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自主化水平。
2025年前三季度,119家已披露三季報的集成電路企業營收、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27%、83%,芯片設計企業凈利潤增幅更是高達141%。
在生物醫藥領域,22家第五套標準上市企業中21家已有48款藥品/疫苗獲批,2018年以來推出的1類新藥占同期國產創新藥獲批總數的12%,成為醫藥創新中堅力量。今年前三季度,創新藥企推動9款1類新藥獲批,完成16單出海BD交易,潛在總額超130億美元。
與此同時,一批科創板公司持續推動前沿技術發展和產業變革,面向人工智能、基因技術、量子信息等未來產業加大投入,加快科技攻堅。
2024年,科創板研發投入總額1680億元,超凈利潤的三倍;2025年前三季度,除中芯國際、華虹公司、百濟神州、諾誠健華4家紅籌公司預計于11月中旬披露三季報外,科創板公司研發投入再達1133.45億元,同比增長9.01%,研發強度中位數12.44%,持續領跑A股各板塊。
截至目前,科創板累計形成發明專利超13萬項,平均每家公司發明專利達到230項。三成科創板公司的產品或在研項目在行業內具有首創性;超八成公司核心產品瞄準自主可控;超380家公司的850余項產品或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025年前三季度,一批關鍵技術突破相繼涌現:禾元生物推出全球首個“稻米造血”1類創新藥,國盾量子實現四通道超低噪聲半導體單光子探測器量產,聯影醫療成為國內首家實現光子計數CT商業化的企業,中微公司60比1超高深寬比介質刻蝕設備成為國內標配,下一代產品即將入市。
同時,科創板創新主體培育成效顯著,379家公司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3家獲評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合計占板塊總數的70%;81家公司累計138家次參與的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等重大獎項。
生態循環暢通:資本與科技深度融合賦能
科創板成功構建起“科技—產業—資本”良性循環生態,推動創新要素高效配置。
在吸引人才方面,科創板激發了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熱情。超六成科創板公司的創始團隊為科學家、工程師等科研人才或行業專家,近三成公司實際控制人兼任核心技術人員,近三成公司實控人擁有博士學歷,近四成科創板上市公司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
在引導資金方面,科創板帶動形成了“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風氣,約九成科創板公司在上市前獲得創投機構投資。
在二級市場投資方面,科創板已形成了由寬基、主題、策略等指數構成的指數體系,指數總數已達33條。截至2025年9月底,科創板已上市ETF突破100只,科創板系列指數跟蹤產品規模合計超3300億元,其中科創50指數境內外跟蹤產品規模近1900億元,已發展為境內“硬科技”投資首選的旗艦指數。
在增強投資者回報方面,科創板公司踐行“以投資者為本”理念,多種方式與投資者共享發展成果。科創板2024年1月率先提出“提質增效重回報”倡議,今年有516家公司披露提質增效重回報行動方案,占比近九成。
超六成公司推出2024年度現金分紅方案,年度累計分紅總額388億元,超290家公司現金分紅比例超過30%。2025年以來,79家科創板公司披露中期分紅計劃,合計擬派現規模超61億元。
2024年以來,489家次公司推出回購、增持方案,合計金額上限近390億元;99家次公司利用專項貸款實施回購、增持,合計金額上限近140億元。科創板也帶動滬市整體提質增效進度加快。
在推動優化ESG實踐方面,科創板公司積極將ESG理念和要求融入商業模式和管理體系。2024年度,241家科創板公司單獨披露ESG報告,科創50指數公司實現全覆蓋,科創100指數公司覆蓋率達66%;全部公司均在年度報告相關章節中多樣化披露ESG實踐信息。
改革“先行者”:資本市場制度創新持續突破
作為注冊制改革的先行者,科創板在發行、上市、交易等領域的一系列創新成果已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從確立多元包容上市標準、創設第二類限制性股票,到建立小額快速融資機制、完善并購重組定價規則,多項制度創新為創業板、主板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鑒。
科創板改革持續深化的步伐從未停歇。近兩年“科創板八條”及“1+6”改革舉措相繼落地,其中“1+6”改革通過設置科創成長層、擴大第五套標準適用范圍至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試點IPO預先審閱機制等,進一步提升制度包容性。
當前,科創成長層企業發展持續加速,35家科創成長層企業中,除多地上市的紅籌企業百濟神州、諾誠健華外,其余33家已披露2025年三季報的公司在增收縮虧的同時,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營收同比增長35.09%,凈利潤同比減虧57.24%,研發強度中位數達44.34%。
業內人士認為,這些改革實踐不僅加速了證券法修訂、刑法修正案(十一)出臺等法制建設進程,更推動特別代表人訴訟、欺詐發行責令回購等制度創新落地,為資本市場深化改革奠定基礎。
上交所相關負責人近日指出,上交所將進一步發揮科創板“試驗田”作用,把好準入關,更好識別優質科創企業,支持人工智能、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更多前沿科技領域適用第五套標準,不拘一格支持具有參與全球競爭潛力的“硬科技”企業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