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自誕生之初就打破傳統上市‘盈利門檻’的思維定式,讓好公司不會因暫未盈利錯失資本市場助力?!鄙辖凰笨偨浝硗醪唇赵谡劶翱苿摪暹^往實踐時表示。
科創板主要設置五套上市標準,其中第二套至第五套均未設置凈利潤要求,為未盈利企業開辟了“多元上市路徑”。截至目前,已有54家上市時未盈利企業受益于這四類上市條件,合計IPO募資超2000億元,實現了研發實力向經營業績和產業價值的有效轉化。借助科創板平臺,寒武紀、中芯國際、百濟神州、百利天恒等一批手握“硬核技術”的“鏈主型企業”,加速創造行業的“DeepSeek時刻”。
四套上市標準“因材施教”
科創板除第一套上市標準外,第二套至第五套均未設置“盈利門檻”。取而代之的是,第二套至第四套分別設置“營收規模+研發強度”、“營收規模+現金流”、“營收規模+市值”的考核要求,相對應地,覆蓋了具備“研發攻堅”、“建立穩定商業模式”、“市場認可度高”特點的“硬科技”企業。
第五套標準則不設置業績要求,但也更考驗“硬實力”,核心考核條件是“市值+階段性研發成果”,適用于尚未商業化但技術領先、市場前景明確的創新企業。
六年多以來,無論是半導體企業,還是創新藥企業,只要“實力過硬”,都能找到匹配的上市路徑。數據顯示,寒武紀、中芯國際、百濟神州等19家公司通過“營收規模+研發強度”的科創板第二套標準上市,上市后亦保持領先行業的研發強度;百利天恒、芯原股份等17家公司則適用“營收規模+市值”的科創板第四套標準上市,相關企業上市后商業化實力穩步提升,截至目前平均市值已達到375億元,是上市時30億元市值門檻的超10倍。通過第五套標準上市的企業中,17家公司上市時未盈利,覆蓋創新藥、疫苗產品和高端醫療器械企業,目前均已實現自研藥品/疫苗上市或產品上市申請已獲受理。
不止于“摘U”縮虧
54家上市時未盈利企業高質量發展動能強勁,業績持續改善。其中,四成企業已實現盈利“摘U”。2024年度,54家上市時未盈利企業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745億元,同比增長24%,26家公司營收超過10億元;合計凈虧損136億元,同比縮虧36%。其中,已有22家公司上市后實現盈利并“摘U”。2025年上半年,相關企業合計實現營業收入999億元,同比增長8%;合計凈虧損15億元,同比縮虧70%。
頭部企業穩扎穩打,已有多家公司達到行業的“DeepSeek時刻”。創新藥方面,百濟神州腫瘤治療新藥澤布替尼以超百億元的半年度銷售額,成為當之無愧的明星單品。百利天恒自主研發了全球首個完成III期研究的雙抗ADC藥物iza-bren,其海外授權交易一度創造國產紀錄,推動我國創新藥邁向“領跑”陣營。
半導體領域,中芯國際發揮“鏈主”引領作用,創造規模化應用場景,上游滬硅產業等材料企業,拓荊科技、中科飛測等設備企業相繼打破國外壟斷,下游以寒武紀為代表的芯片設計企業持續攻堅AI高性能算力芯片開發,在鏈群式的創新共振下,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顯著提升。此外,天岳先進、奧比中光、信科移動等公司在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具身智能、6G通信等前沿賽道也取得一系列新成果、新突破。
其中,作為未盈利企業群體的代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市企業正在快速步入研發成果兌現、邁向商業化發展的新階段。記者梳理發現,相關公司已推動46款藥品/疫苗獲批上市,其中,在國內推出20款1類新藥(即境內外均未上市的創新藥)。
未盈利企業迎“及時雨”
今年,科創板深化改革“1+6”政策的推出,搭建“科創成長層”,重啟第五套上市標準,將人工智能、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前沿領域納入第五套標準,進一步釋放制度紅利。
科創成長層將未盈利企業集中管理,并輔以差異化信息披露和投資者適當性門檻,在支持科技創新與防控市場風險之間實現了新的平衡。
王泊表示:“這不是簡單的政策調整,而是在特定的經濟周期和市場需求下,為技術突破型企業送上的‘及時雨’,讓處于研發攻堅期、暫未盈利但手握‘硬核技術’的企業,不用等‘盈利答卷’就能拿到‘資本入場券’,努力打通硬科技與資本市場對接的‘最后一公里’。”
自科創板“1+6”政策發布以來,科創板新增受理15家企業IPO申請,其中4家為未盈利企業,1家適用第五套標準。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上半年,32家進入科創成長層的存量企業營收同比增長38%,凈利潤同比減虧7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