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炎熱,深港口岸的人氣更為“火熱”。
近段時間以來,深港跨境出行客流量屢創新高。在這背后,深港兩地交流更加頻繁,兩座城市該如何更好地抓住這波“流量經濟”來激發消費新動能?
從數字看深港融合加速度
據深港口岸部門統計,8月16日深港陸路口岸出入境旅客達102.71萬人次,創單日客流歷史最高紀錄。根據公開信息,2023年深港陸路口岸累計超1.6億人次出入境,日均超40萬人次;2024年深港陸路口岸日均旅客通關量增至60.09萬人次;今年1至7月,深港陸路口岸出入境旅客達1.405億人次,日均66.29萬人次,8月份以來更是頻頻刷新單日客流量歷史紀錄。出入境雙向活躍,深港兩地“雙向奔赴”持續升溫,也考驗著兩地口岸通關、交通接駁、服務配套等。
8月18日,深港兩地高層在深圳會晤并達成一致意見,將加強合作更好滿足陸路口岸通關需求。其間,深圳方面表示,將持續強化深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規則銜接,推進跨境基礎設施協同升級,推動口岸通關查驗模式改革創新,優化通關便利化,更好服務大灣區要素便捷流通和市場一體化建設。香港方面表示,將持續加強溝通合作,因應最新趨勢作出前瞻部署,強化聯動通報機制,完善溝通與資訊共享及發布,提升口岸通關能力。
記者走訪發現,深港之間未來還將有新的口岸及交通配套服務供給。如今,新皇崗口岸正在建設之中,2026年有望投入使用。日前,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批準了北環線項目第一部分的財務安排,該項目獲314億港元投資,主線連接屯馬線和東鐵線,支線直通皇崗口岸。就在8月1日,深圳沙頭角口岸重建項目拆除工程正式啟動,標志著該口岸升級重建進入實質性階段,重建后的沙頭角口岸將成為純旅檢口岸。
口岸商業火爆將通關流量沉淀為消費和產業
通關和交通便捷使深港“一小時生活圈”變得成熟便利,兩地居民利用周末進行短途休閑購物、探親訪友等已成常態,更多的消費動能被激發,口岸商業的火爆或許就是深港之間“流量經濟”變現的縮影之一。
(蓮塘口岸商業城 吳家明/攝)
蓮塘口岸是深港間最年輕的陸路口岸,人氣卻急速上升。近日,記者再次前往蓮塘口岸現場看到,跨境客流火爆也帶旺了周邊口岸商業城。有商鋪經營者告訴記者,暑期餐飲生意特別火,家庭旅客特別多,生意額比6月份增長近20%。
記者在一些社交平臺也看到,很多香港博主都會介紹如何“玩轉”深圳口岸,吃喝玩樂樣樣齊全。記者在羅湖口岸與深圳火車站之間的深港融合商業街看到,現場人氣同樣火爆。商區趁勢而變,新開了許多燒臘和新式茶飲鋪位,這些都是香港旅客的最愛。前來消費的香港消費者還告訴記者:“現在通關回內地,大多數地方都可以使用電子快捷支付,我們也開了銀行賬戶,在深圳坐車、購物、消費都非常方便。”
(羅湖口岸旁的深港融合商業街 吳家明/攝)
如今,在深港交流更加頻繁的背景下,深港兩座城市如何更好抓住這波“流量經濟”?在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員劉雪菲看來,深港要共同接住這波“潑天的流量”。對于通關措施,羅湖、福田、深圳灣等主要口岸試行無感通關,做到“抬腳過關”,并推廣澳門的24小時通關和“一次查驗”模式,減少旅客排隊和重復檢查;推動延長通關時長和水路口岸試點,例如前海——香港機場航線,打通更多快速通道;同時,建設覆蓋商圈、科研園區和住宅區的跨境直通巴士網絡,形成高頻率、點對點的跨境通勤線路,讓人流“進得來、動得快”。
她還表示,深圳要把通關流量沉淀為消費和產業,比如羅湖口岸改造升級,引入港人特色消費街區,推動“過關即消費”;前海與河套聯動,試點跨境“點對點”通勤巴士,把人流導向辦公和科研園區;并在支付、醫療、教育、住房等公共服務上加快對接,讓港人“愿意來、留下來”。香港則應推動文旅業從資源型向服務型轉型,發揮國際都會優勢,以高品質服務和中西文化融合的獨特體驗吸引旅客,把過境人群轉化為穩定的消費群體。最后,雙方要建立協同機制。深港應推動互認機制和“白名單”制度,對科研人員、跨境員工和重點企業通關實行快速備案,提供專屬便利政策。在節慶和文旅節點期間,設計“高頻次+環線式”的跨境交通模式,比如購物、旅游、展會專線,把高峰流量精準導入消費、旅游與生活場景。
校對:王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