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和地方政府、相關科研機構將聯手打造深海生物制造產業,助推生物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今天(11月7日)召開的“首屆深海生物制造與生物經濟研討會”上,中國大洋事務管理局副局長唐冬梅表示,深海作為地球上最為神秘和未被充分探索的領域之一,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唐冬梅說,深海生物在工業、農業、醫藥等領域有著廣泛的開發潛力和應用前景,是生物制造新興產業的創新源頭。深海生物制造、生物經濟和深海科技未來將是黃金賽道。
她透露,自然資源部近日組織召開了海洋生物產業座談會,提出要加快做強做優做大海洋生物制造產業,加快出臺全國海洋藥物和生物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相關部門也在積極推動生物遺傳基因資源的開放、共享和試點,助力地方發展海洋藥物和生物制造產業。
2024年,“生物制造”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生物制造作為未來產業提出。《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將生物制造列為前瞻布局的新增長點。
多位專家在研討會上表示,近年來,海洋生物醫藥產業日益受到重視,已成為我國最具潛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深海生物資源開發是落實“藍色經濟”與“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抓手。未來十年將是深海生物制造從基礎研究邁向產業化的關鍵時期。
“海洋約占地球面積的71%,其中約有90%的海域水深大約1000米。”研討會上,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劉慶豐說,在浩瀚的深海之中,存在著無窮多的深海生物。深海低溫低氧高壓的特殊環境,賦予了深海生物獨特的遺傳物質和代謝產物,造就了與陸地生物所不具有的化學結構、藥理機制等。
劉慶豐說,深海海域是地球面積最廣、容積最大的地理空間,是人類可利用的最大潛在的戰略空間。21世紀以來,世界大國持續加大對深海科技、深海產業、深海軍事的戰略投入。
深海以高壓、低溫和黑暗為特征,是地球上最極端的環境之一,卻孕育了獨特的生物群落。研究發現,在深海環境中生存和繁衍,海藻、微生物、魚類等深海生物進化出了獨特的基因,產生了結構奇特、活性多樣的海洋天然產物,它們為現代創新藥物研發提供了重要結構信息,是不少人類重大疾病藥物先導化合物的重要源泉,“向海問藥”勢在必行。
第一財經記者在2025廈門國際海洋周期間了解到,廈門目前正在著手布局深海生物制造產業鏈。鷺江創新實驗室等發起設立的中歐藍色發展投資基金,首期募資規模為20億歐元,并在此框架下設立人民幣基金100億元,將重點投向可持續藍色經濟與產業領域,包括海洋信息與數字孿生、藍碳經濟與海洋傳統產業脫碳、深海智能裝備、海洋特種機器人、藍色食品、海洋生物制品、海洋資源高值化開發、深海生物制造、海水綜合利用、海洋新材料、海洋污染防控與生態修復等。
7日上午揭牌成立的“深海生物制造產業創新中心”,將加速廈門在深海生物制造體系建設與藍色生物經濟布局,推動深海生物制造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在技術協同、成果轉化、工程化應用等方面形成合力。“深海蘊藏著地球上遠未認知和開發的寶藏,但要得到這些寶藏,就必須在深海進入、深海探測和深海開發方面掌握關鍵技術。”深海生物制造產業創新中心負責人邵宗澤表示,目前,我國深海進入與資源獲取能力有了顯著增強,但產業化利用率有待提升。
邵宗澤透露,將針對國際生物制造前沿與國內外市場重大需求,開發深海合成生物和生物制造產業核心技術,研發深海極端醞釀酶、深海藥物及農業/環境微生物制劑,建成深海生物制造的產業創新基地,培育深海戰略性新興產業。
“在深海生物制造領域,我們將構建完整的產學研金用的鏈條,帶動資本與深海生物資源的對接,加快產業化進程。”邵宗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