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找礦又有重大發現!
日前,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成功探獲一處大型冶鎂白云巖礦床,資源總量達7億噸,標志著該區域在礦產勘查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據悉,該白云巖礦資源綜合利用潛力巨大。
此前,自然資源部發布的《中國礦產資源報告(2025)》顯示,我國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取得重要進展,在重點成礦區帶和大型油氣盆地實現了一系列找礦重大突破。
來看詳細報道!
7億噸冶鎂白云巖礦
據科技日報報道,11月6日從甘肅省自然資源廳了解到,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成功探獲一處大型冶鎂白云巖礦床,資源總量達7億噸,標志著該區域在礦產勘查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據悉,該礦床位于平涼市崆峒區轉馬臺一帶。2000年以來,為加快推進崆峒區冶鎂白云巖礦勘查開發工作,省市縣三級財政共同出資開展了崆峒區轉馬臺冶鎂白云巖礦普查、詳查工作,由甘肅煤田地質局一四六隊分階段完成。
勘查結果顯示,礦體賦存于中元古界薊縣系王全口組淺海相碳酸鹽巖地層中,共圈定5條呈層狀產出的冶鎂白云巖礦體,MgO平均品位20.67%,為優質的冶鎂白云巖礦。
同時,該礦具有規模巨大、埋藏較淺、傾角平緩、厚度穩定等特點,便于露天開采。勘查項目通過地質填圖、鉆探工程、系統取樣測試及礦石加工技術性能研究等手段,基本查明了礦體特征、礦石質量及開采技術條件。
經估算,露采境界內累計查明冶鎂用白云巖礦石量超7億噸,另有可綜合利用的建筑用白云巖3億余噸。據悉,該白云巖礦除作為冶煉金屬鎂的重要原料外,還可用于耐火材料、冶金熔劑、玻璃和陶瓷等工業領域,資源綜合利用潛力巨大。
一系列重大找礦突破
10月份,據江蘇省地質局辦公室消息,近日,江蘇省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再獲重大成果,江蘇省地質局新提交了南京溧水一處大型鍶礦床,并發現了該區域鍶礦第二找礦空間。此次提交的大型鍶礦床,經礦產資源儲量評審,該鍶礦(天青石)礦石推斷資源量達545.55千噸,礦物量達265.40千噸,平均品位為48.65%。鍶作為重要的稀有金屬,廣泛應用于特種陶瓷材料、磁性合金制造業等領域,對于國家的工業發展和科技進步具有重要作用。
7月18日,中核集團專家團隊宣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地下1820米發現全球最深的砂巖型工業鈾礦化,刷新了世界砂巖型工業鈾礦化發現最深紀錄,標志著我國在深地砂巖型鈾資源勘查方面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為全球鈾礦資源的勘查與開發提供了新的理論支撐和找礦思路。
此次發現的工業鈾礦化是我國首次在塔里木盆地沙漠腹地空白區紅雜色層中發現的厚大工業鈾礦化,填補了我國最大沙漠覆蓋區的找礦空白,意味著我國鈾礦勘查突破了砂巖型鈾礦成礦理論“禁區”。
7月份,據中國自然資源報報道,從自然資源部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辦公室獲悉,今年上半年,全國新發現礦產地38處(其中大中型25處),同比增長31%。重要礦種找礦取得重大突破,在黑龍江省發現全省首個特大型鈾礦;在河北省興隆縣,新增銣資源量337萬噸,達到特大型規模,進一步鞏固我國銣礦優勢地位;在河北省隆化縣,新增鈷資源量2.7萬噸,達到大型規模;在貴州省松桃縣,新增錳資源量2285萬噸,達到大型規模;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特克斯縣,新增金資源量81噸,累計查明近百噸,達到超大型規模。截至目前,絕大多數礦種已提前完成“十四五”找礦目標任務。
10月23日,在2025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上,自然資源部發布《中國礦產資源報告(2025)》(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24年,我國地質勘查投資1159.94億元,連續四年實現正增長,“十四五”以來累計投入找礦資金近4500億元;全國新發現礦產地150處。
《報告》顯示,我國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取得重要進展,礦產資源家底進一步夯實,在重點成礦區帶和大型油氣盆地實現了一系列找礦重大突破:油氣礦產方面,在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四川盆地等的新層系、新區帶和新類型取得多項重大突破;非油氣礦產方面,銅礦、鐵礦、磷礦等大宗礦產找礦成效顯著,資源量大幅增長;鋰礦、鋯礦、鉿礦、稀土、氦氣等戰略性礦產找礦取得進展,鎢礦、鉬礦、銻礦、螢石、石墨等礦產的資源優勢進一步鞏固。2024年,全國新發現礦產地150處,其中大型49處、中型54處、小型47處;新發現礦產地數量排名靠前的礦種是普通螢石(9處)、鋰礦(8處)、金礦(8處)和鐵礦(8處)。
9月10日,國新辦召開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自然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許大純在會上透露,我國加大勘探力度,發現了一個“亞洲鋰腰帶”,這個“腰帶”從東往西橫跨了四川、青海、西藏、新疆四個省區,長度達2800公里,在這個重要稀有金屬成礦帶上,已經找到了多個大型和超大型鋰礦。
排版:汪云鵬
校對:蘇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