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智造進化論:“AIR”驅動千行百業變革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作者:南方財經記者郭曉潔2025-11-06 09:43

帕西尼感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創始人許晉誠最近在密集接待投資人。

這家成立于2021年、專注于機器人觸覺傳感器的初創科技企業,過去半年已累計完成了近10億元人民幣融資。觸覺傳感器是機器人感知世界的“器官”。隨著具身智能機器人商業化應用的加速落地,這個關鍵零部件正成為資本布局的重點。

廣東是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簡稱:AIR產業)發展最活躍的省份之一。近期,南方財經、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調研發現,產業資本對人工智能和機器人企業的關注度正在提升,產融對接正進入一個升溫階段。這些投資人不僅來自財務投資機構,更有不少來自汽車、電子、物流等行業。這背后蘊含著一個關鍵信號:“AI+”正加速邁向可驗證、可復制、可盈利的商業化臨界點。

作為中國經濟第一大省的廣東,依托完備的工業體系、活躍的創新生態、龐大的市場需求、多元的應用場景,成為“AI+”融合應用的“超級試驗場”。立足于“科技—產業—金融”的高水平循環態勢,AI+千行百業正在廣東催生出顯著乘數效應。

“十四五”規劃期間,隨著技術爆發、市場孕育和政策助力,廣東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從1300億元增至2200億元,年均增速超15%。面向“十五五”規劃,廣東力推AI產業發展和“AI+”的力度將繼續強化,近期出臺的《廣東省人工智能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5—2027年)》提出,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廣東制造,促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躍升。

應用場景,成為廣東的核心抓手。廣東明確將“推動工業人工智能規模化應用”作為一大政策重點。今年10月,廣東發布首批“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清單,覆蓋制造、醫療、教育、安全等重點領域。

豐富的場景機會,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科技企業、創新人才與產業資本南下,上演著賽博時代“孔雀東南飛”。這場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廣東正以場景育產業、以產業聚生態,逐步探索出一條從應用端出發、反哺技術創新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看準釘子再造錘子”

廣州里工實業的智能工廠里,雙臂機器人正在學習機電產品的組裝與檢測,動作精確到一個配件的拿、取、放。這不是演示展廳,而是里工實業自建的“內部實訓基地”,一個將AI訓練融入日常生產的實戰場。

“今年,我們給管理層定了個KPI,每人必須領養一臺機器人,親自訓練它干活。”廣州里工實業CEO李衛銃說。

很難想象,這家如今All in智能機器人企業,40年前是靠生產橡膠密封圈起家。從手工車間到自動化生產線,再到今天的智能工廠,里工的每一步都映射出廣東制造業四十多年的轉型方向。

2005年,隨著人工成本上升,里工開始轉向自動化生產;2015年,該企業開始研發機器人控制系統。彼時,盡管“離真正的智能化,還差得遠”,但二十年積累的工業經驗,為如今企業“殺入”機器人產業打下了扎實基礎。

“如果不是看到廣東有這么龐大的應用場景,我們不會投入這么大。”他說,“這等于完全重塑了企業的基因。”

這些場景就在身邊。廣東是中國制造業第一大省,數以萬計的工廠都在等待升級;廣東也是電商重鎮,電商企業對倉儲分揀的需求巨大;廣東還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高地,汽車生產的柔性自動化趨勢不可阻擋。

盡管面對著龐大市場,但里工實業內部也曾有過分歧:“主流派”認為人形機器人不是剛需,現有的自動化已經夠用;“進化派”則堅持認為,未來一定是能自主決策、自己判斷環境變化并對應執行的機器人才能真正替代人工,而雙手協作是本質需求。“你擰瓶蓋要兩只手,打包、裝配哪樣離得開?而且,20年前誰能想到手機是觸屏的?得往未來看。”李衛銃說。

最終,里工選擇聚焦雙臂協作、類人操作的工業級人形機器人,專攻大多數作業場景需用手完成的任務:打包、分揀、裝配、檢測,并以“三高一低”的原則打造產品,即高載荷、高精度、高可靠性、低風險,確保人機共處的安全性。

這些技術突破,源于里工對工業場景的深度理解。哪里需要力氣大,哪里需要精度高,哪里環境復雜,產品設計就精準對應研發。“我們做了幾十年制造,知道工廠要什么。比如,廣州天氣潮濕,部分品牌機器人容易受潮進水,我們就針對性做了防水防潮的機箱,高溫高濕的嚴苛環境都沒問題。”這也給里工后來進入航空航天領域埋下了伏筆。

“給航空航天提供機器人最看重兩點:一是系統安全、自主可控;二是耐用性,得扛住潮濕、冷卻劑這些特殊環境。我們的產品剛好契合這些需求,一下就打開了局面。”如今,里工的機器人還進入了智慧實驗室場景。談及拓展新場景、新市場,李衛銃很篤定:“場景,場景,還是場景。很多人是拿著錘子找釘子,我們是首先聚焦釘子,根據釘子打造更適配的錘子。”

事實上,這也是當前廣東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應用的核心邏輯。當前,具身智能機器人正邁入商業化落地的關鍵階段,廣東企業早已不再停留于早期的“秀肌肉”,而是轉向實打實的場景應用攻堅。這種轉向揭示了產品、產業競爭力的核心:不在于“能走能動”,而在于“能干好活”,考驗著企業能否以技術創新破解工業場景的效率與成本痛點,成為制造業降本提效的新方案。對廣東而言,廣闊的應用場景正推動著技術和產業形成正向循環:需求牽引研發、場景反哺技術。

重塑千行百業效率邊界

正泰新能源的光伏電池片“黑燈工廠”里,數百臺移動機器人在無人環境中不間斷地穿梭,繁忙地搬運著厚度僅0.1毫米的超薄硅片。它們自動避障、動態調序、無縫銜接各道工序,從上料到包裝,全程無人干預。

這背后,是廣東企業藍海機器人構建的智能調度中樞在“指揮”,它讓機器人從“單兵作戰”變為“集群協同”。

與里工實業專注雙臂機器人不同,藍海選擇了智能移動機器人這條賽道。藍海機器人副總經理張杰向南方財經記者表示,“工廠不需要一個長得像人的機器人,需要的是一個能在復雜環境下穩定完成任務的高效工具。”目前,藍海機器人研發的這套解決方案,已能在光伏電池片產線實現500臺以上機器人同時運行,替代超500名人工。通過智能控制及調度系統,讓每臺機器人都成為能感知、會思考、可決策的“自主個體”。它們不僅能執行指令,還能預判產線節奏,自動調整路徑、重新分配任務。

事實上,這套系統最初源于藍海機器人在長期服務光伏廠商過程中發現的實際需求,經過多年的研發迭代,才真正實現了從自動化到無人化、智能化的跨越,也標志著國產智能物流系統在高端制造領域的關鍵突破。

如今的機器人圈,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不需要遙控器的機器人,才是真正AI時代的機器人。如果還得靠人操控,本質還是人在干活,只是換了個人來按按鈕,對制造業來說并沒有真正降本增效。

廣東豐富的工業場景,恰恰是最嚴苛的考場:靠AI,如何讓機器人自己“聰明地干活”。

隨著AI在工業場景的突破,越來越多像藍海這樣的企業開始將技術能力向農業、倉儲、交通等新領域延伸。依托廣東雄厚的工業基礎,一批AI和機器人企業已在本地工廠驗證成功的基礎上,將解決方案推廣到更廣泛的行業領域,這些原本在制造場景中錘煉出的智能系統,正展現出強大的跨行業適應性,開始賦能千行百業。

機器人“聰明大腦”的高效運轉,離不開算力這一核心“燃料”。但沒有場景的算力,就像建在沙漠里的加油站。

2023年9月,曾在IBM、聯想擔任高管多年的劉淼帶著一支頂尖IT團隊創立了圖靈新智算,專攻基于生成式AI的算力全棧能力和解決方案。同年11月,劉淼將公司總部遷至廣州。劉淼說,落戶廣州看中的正是廣東龐大的制造業場景池和“供應鏈升級的優勢”。這里每天產生海量工業數據,為AI訓練提供“燃料”,也為算力服務創造真實需求。

現實中存在著一邊是企業喊“一卡難求”,一邊是大量算力閑置的情況。劉淼把這叫“結構性錯配”,并認為“問題不在芯片數量,而在系統能力”。他打了個比方:“光有發動機跑不快,還得看傳動、底盤、控制系統是否匹配。”

“當前不少地方重視算力,卻忽視了這些算力能否真正服務本地產業。”劉淼說。因此,圖靈新智算不追求高端芯片,也不堆硬件規模,而是聚焦“系統整合”,用自研的高速互聯架構和調度軟件把普通算力單元高效組織起來。

“我們叫它‘小馬拉大車’。”劉淼說。通過優化網絡延遲、提升數據吞吐、重構軟件棧,該企業在不依賴進口高端芯片的前提下,實現了對生成式AI訓練任務的有效支撐。如今,越來越多中小企業開始接入他們的算力服務。

圖靈新智算的探索也印證了AI時代,算力競爭的本質并不是單一芯片的性能比拼,而是圍繞真實場景的系統解決方案之爭,誰能更高效地把算力轉化為生產力,誰才能真正贏得這場AI長跑。

對廣東而言,實體機器人的“動手能力”與AI系統的“決策能力”正加快融合,形成一場由“能干”與“會算”共同驅動的變革,正通過賦能千行百業重塑效率邊界。

(實習生李宜馨對本文亦有貢獻)

責任編輯: 陳勇洲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下載“證券時報”官方APP,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財富機會。
網友評論
登錄后可以發言
發送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
暫無評論
為你推薦
時報熱榜
換一換
    熱點視頻
    換一換
    激情五月中文不卡,欧美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久久亚洲精品影院,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最新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 中文国产特黄特色在线视频 | 午夜性999性久久久久 | 最新国产精品视频网站 |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视频 | 亚洲男女精品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