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證券時報記者 程丹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下稱《建議》)提出,提高資本市場制度包容性、適應性,健全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積極發展股權、債券等直接融資,穩步發展期貨、衍生品和資產證券化。
《建議》勾勒了資本市場中長期發展方向,明確了資本市場改革的重點任務。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表示,“十五五”時期,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目標是要基于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推動科技創新,投融資協調發展,以創新激勵機制和社會財富管理機制為核心,完善中國資本市場生態鏈。
聚焦科技創新 制度包容性再提升
“十五五”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發展時期,以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為代表的新產業、新業態將蓬勃發展。要更好支持創新資本形成和創新動能培育,《建議》明確提高資本市場制度包容性、適應性。
近幾年,資本市場通過制度革新持續促進資源向新質生產力集中,新上市企業中超過九成為科技企業或科技含量較高的企業。截至目前,A股科技板塊市值占比已超過四分之一,明顯高于銀行、非銀金融和房地產行業市值之和。市值前50家公司中,科技企業數量為24家。
“以科技型企業為代表的新產業、新業態投入高、風險大、回報周期長,往往需要更大規模的耐心資本投入和更靈活、更包容的融資環境。”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認為,資本市場的核心任務在于提升制度包容性,拓寬服務實體經濟的廣度與深度,進一步突破現有制度對經營主體的限制,更適應科技創新型企業的融資需求。
證監會主席吳清近日在2025金融街論壇年會上表示,縱深推進板塊改革,增強多層次市場體系的包容性和覆蓋面,在科創板改革效應加快顯現的同時,將啟動實施深化創業板改革,設置更加契合新興領域和未來產業創新創業企業特征的上市標準;持續推動北交所高質量發展,健全新三板市場差異化的掛牌、信披、交易制度,暢通三、四板對接機制,筑牢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塔基和底座。
田軒建議,需要深化注冊制改革,為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領軍企業提供上市融資、并購重組、債券發行等方面便利,創新科技企業估值與定價體系,優化國有創業投資的考核機制,提升其投資耐心和定力;推動轉板機制常態化,推動形成“新三板—北交所—科創板/創業板”的遞進式培育鏈條。
聚焦投融資 市場功能更完備
推動投融資均衡發展,是提升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的重要手段。《建議》提出,健全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
“資本市場生態正在從融資主導轉向投融資均衡,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田軒表示,構建與高質量發展相匹配、與科技創新相適配、與居民財富管理需求相銜接的現代資本市場體系,不僅強調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更需要注重投融資兩端的利益平衡與長期穩定。
業內人士指出,投融資協調發展要實現量的總體平衡,質的持續提升,和權責的有效制衡。在融資端,為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企業成長提供更適配、更精準的支持;在投資端,引導中長期資金“長錢長投”,增強投資者獲得感,提升市場吸引力和競爭力。
截至8月底,各類中長期資金合計持有A股流通市值約21.4萬億元;上市公司主動回報投資者的意識明顯增強,過去五年,上市公司通過分紅、回購派發“紅包”合計達10.6萬億元,相當于同期股票IPO和再融資金額的2.07倍。
如何進一步健全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市場功能?財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袁闖認為,要建設多層次投資者隊伍體系。政策層面,構建資本市場戰略性儲備力量和穩市機制,確保在發生重大沖擊的時候市場能夠保持平穩。投資者層面,進一步加大社保、保險資金等長期資本入市規模,壯大公募基金、銀行理財等機構投資者隊伍,倡導各類投資機構“長錢長投”;推動上市公司進一步樹立“以投資者為本”的理念,完善公司治理,規范大股東的減持行為,提高分紅比例,持續為投資者創造投資回報,增強投資者的投資獲得感。
聚焦工具創新 服務實體經濟更有效
要健全結構合理的金融市場體系,需要豐富資本市場產品,提升金融市場完備性,增強服務實體經濟和風險管理能力。《建議》要求積極發展股權、債券等直接融資,穩步發展期貨、衍生品和資產證券化。
包括期貨在內的衍生品作為現代金融市場中重要的金融工具,具有發現價格、管理分擔風險等功能。截至目前,國內已上市期貨及期權品種達157個,覆蓋農產品、金屬、能源、化工、金融等國民經濟主要產業領域。
“由于衍生品種類各異、相對復雜、普通投資者了解少,我國衍生品市場發展仍顯滯后。”業內人士表示,需要推動建設更加完備、包容、高效的衍生品市場,允許保險機構、銀行、理財機構等更多適格主體獲取衍生品資質,結合各自業務實需,應用衍生品主動管理風險,促進參與主體和交易場景多元化,同時,強化監管能力建設,完善衍生品交易報告、集中清算、保證金等管理手段,增強透明度,提升監管效能,并培育一批具有較強衍生品定價估值和風控能力的金融機構。
田軒表示,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關鍵階段,資產證券化大有可為,建議從標準體系、金融產品、政策引導等全方位加強創新,支持基礎設施、公用事業、資源能源、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等行業盤活存量資產,健全資產證券化相關法律法規和監管框架,提升市場運行效率和安全。
“需要持續推動科創債、知識產權資產證券化等創新型融資工具發展。”袁闖表示,運用數字化手段推動供應鏈金融創新,為各類科技創新企業提供更加靈活與豐富的融資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