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成果遍地開花的同時,“地信+”的城市名片愈加亮麗。
從落地全國首個全域城市級自動駕駛與智慧出行示范區,到獲頒國內首張“主駕無人”智能卡車測試牌照,再到“數字鄉村一張圖”遙感監測的全國推廣……德清,這座莫干山腳下的浙北縣城,憑借地理信息產業稟賦,見證了無數時空智能技術的策源、試點和應用推廣。
創新成果遍地開花的同時,“地信+”的城市名片愈加亮麗。在德清地信小鎮,60余棟產業大樓匯集了430家“地信+”企業,行業營收已突破300億元大關。尤為難得的是,這里已成為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聯合國地信周的永久舉辦地,還吸引了聯合國直屬專門機構入駐,“地信+”產業享譽全球。
湖州莫干山高新區地信發展中心副主任趙杰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德清既要爭取“頂天立地”的龍頭企業,也要關注“搶占高地”的成長型企業,梳理出更加清晰的產業圖譜,推動地理信息、智能網聯汽車、低空經濟等“地信+”產業主鏈條以及數據、地磁等新興鏈條整合、完善,迭代“地信+”產業發展體系。
地信“名片”聲名遠播
德清城南有一片不到5平方公里的土地:這里既是德清的城市地標地信小鎮,也是國家級高新區湖州莫干山高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更誕生了全國首個以縣域為主體創建的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唯一的縣級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
德清的地信產業發展僅10余年,卻已邁向世界,這其中既有機緣,更有主動作為。趙杰表示,2009年前后,浙江大力發展信息經濟,德清開始謀劃發展地信產業。2011年,浙江省測繪局和德清縣宣布共建浙江省地理信息產業園;次年,“中國—聯合國地理信息國際論壇”在德清舉辦,第一批企業也陸續入駐產業園。
南方測繪是第一批落子德清的地信企業之一。浙江南方測繪總經理、德清地信企業協會會長陳述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一家老牌測繪儀器研發制造商,公司在浙江有多年業務基礎。2010年,德清縣相關領導帶著產業藍圖赴廣州招商。盡管多地均在推動地信產業園建設,但公司預判“浙江一定行”,果斷簽約入駐。
2015年,德清地信小鎮入圍省級首批特色小鎮名單;翌年,湖州莫干山高新區組建完成。地信小鎮和高新區成立后,德清地信產業集群也初具規模。
“墻內開花墻外香”,德清這張地信的“名片”也聲名遠播。2018年,舉世矚目的首屆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在德清召開;2022年,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知識與創新中心正式落戶德清。
趙杰表示,10余年來,德清地信產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形成了涵蓋地理信息數據獲取、處理、應用、服務等完整產業鏈,成為全國地信產業集聚度最高、產業類型最豐富、產業鏈條最完整、創新資源最密集的區域。
“相較于一些大城市,德清的縣域級地信產業集群也形成了獨一無二的優勢。”趙杰說,例如,在國際元素上,德清擁有聯合國秘書處在中國的首個直屬機構;在科研平臺實力上,莫干山地理信息實驗室、浙江莫干山地磁大科學裝置研究院等高能級平臺為產業發展提供了不竭的策源力;德清擁有“小事不過夜”的縣域高效協同機制,打造了“小而精”的營商環境等。
從傳統測繪邁向“地信+”
在一片空白中催生出產業并非易事,更難的則是讓產業鏈保持活力和內生動力。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德清地信產業早期以傳統測繪為主,隨之而來的是同質化競爭愈發嚴重。
在此背景下,向“地信+”的新興融合業態轉型,成為大多數地信企業的出路。近年來,“地信+智能制造”“地信+人工智能”等創新項目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其中最具德清特色的當屬“地信+車聯網”。
能精準識別人、車、路、障礙物等,是無人駕駛汽車上路的前提,這有賴于大交通數據采集標注。寬凳科技是該領域的領軍企業,2023年將總部遷至德清地信小鎮。
寬凳科技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公司的主營業務是為整車廠提供面向智能駕駛模型訓練的基礎數據服務。總部遷至德清,一方面能夠貼近部分重要客戶,提升協同效率;另一方面,浙江數字經濟基礎雄厚,數據類人才儲備充足,有助于公司廣泛吸納算法、地圖等領域的專業人才。
“寬凳科技作為地理信息產業鏈中游的核心企業,專注于高精地圖數據生產與處理環節,進一步補強了德清在該細分領域的產業布局,與上游設備供應及下游地圖服務實現了深度協同。”上述負責人表示,此外,公司還通過訂單合作等多種形式,推動一批規模大、能力強的標注供應商落地德清,助力當地完善產業配套,提升集群密度。
近日,深耕無人駕駛環衛領域的云創智行總部在德清車聯網產業大廈正式啟用。該公司2024年以“揭榜掛帥”拿下德清無人駕駛環衛項目,已累計投放31臺無人環衛車,覆蓋德清60余公里的多類型路段,運營里程已達24萬公里,是首個無人環衛車規模化應用的企業。
云創智行市場經理楊一帆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包括德清在內的湖州全市對環境衛生有極嚴的要求,加上當地雄厚的地信產業基礎和車聯網先導區優勢,德清無疑是云創智行發展的理想沃土。
“公司不是單純的無人環衛車硬件生產商,而是要拿出‘人、車、物、云’四位一體的智慧環衛整體解決方案。”楊一帆表示,通過在德清的項目,公司保持了每月2萬多公里的自動駕駛運營數據積累,規模化運營走在行業前列。未來,公司將加速具身智能環衛機器人的技術創新和迭代。
百億級產業全力“筑峰”
在地信小鎮的外圍,記者看到,在建的杭德城際鐵路在一大片空地中預留了地信小鎮站。目前,地信小鎮相對成熟的一期規劃面積為4.69平方公里,而總規劃面積超過15.36平方公里。
產業園區建設尚處早期,德清“地信+”產業也處于成長階段,目前正向“全球地信產業集聚高地”的目標加速前行。
趙杰表示,地理信息行業小型企業居多,通過強鏈補鏈延鏈,培育一批鏈主型龍頭企業,壯大地信生態至關重要。
為此,德清已啟動地信造峰三年行動,力爭到2026年,新引入標志性項目100個;培育規上企業1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30家,高新技術企業50家,上市企業3家;“地信+”產業規模突破600億元。
在金融支持上,德清已設立50億元產業基金,將整合社會資金共同投資落地德清的企業。
寬凳科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德清的地信產業鏈中游企業數量仍相對有限,配套供應商集聚程度尚有提升空間。同時,區域內企業間的技術交流與資源共享機制仍待進一步健全。
陳述也建議,進一步完善跨界協同機制。政府可牽頭建立供需對接平臺,定期組織地信企業與工業、電力、交通等行業企業交流,打破信息壁壘,推動集群從“規模集聚”向“價值集聚”升級。
從全國地信行業來看,陳述認為,“地信+”的應用價值尚未充分挖掘,部分細分領域存在著應用深度不足等痛點,高端測繪裝備有國產化缺口。“比如,在海洋測繪上,江河、近海測繪已實現國產化,而深海測繪裝備則較大程度依賴進口。”陳述說,這些發展的瓶頸,都是地信產業在“十五五”期間強鏈補鏈延鏈的方向。
校對:蘇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