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安全是多方責任共擔的系統工程
來源:證券時報 2025-09-16 A004版作者:李穎超2025-09-16 06:47

證券時報記者 李穎超

隨著非現金支付方式不斷普及,信用卡盜刷已從早前零散的詐騙行為,演進為具備技術化、組織化乃至跨境化特征的黑色產業鏈。

在這一背景下,持卡人賬戶安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系統性提升支付安全防護能力已成為監管機構、金融機構與消費者共同面對的迫切議題。

當前,信用卡盜刷表現出顯著的復雜性與隱蔽性。犯罪手段花樣更新,從傳統磁條復制、偽卡制造,到如今的網絡“釣魚”、虛擬交易劫持、黑客技術攻擊等,不法分子持續利用系統漏洞實施盜刷。

更令人擔憂的是,黑產鏈條中個人信息被明碼標價、非法交易,許多用戶直至收到銀行發來的交易提醒短信,才察覺自己已淪為受害者。面對如此專業化的犯罪組織,僅依靠持卡人自主提高防范意識,已顯得力不從心。

值得肯定的是,目前我國主流銀行普遍已配備了實時交易監控系統,能夠對異常交易進行即時識別與攔截。“盜刷險”“先行賠付”等保障機制也在不斷推廣,有效減輕了持卡人的資金損失風險。不少銀行還在移動端推出“賬戶安全鎖”功能,支持用戶根據實際用卡場景自主設置交易限制,體現了行業在風險防控方面的持續努力。

然而,支付安全體系建設仍面臨諸多挑戰。跨境盜刷、數字身份欺詐等新型犯罪形式不斷涌現,也對銀行的風控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部分持卡人在盜刷發生后仍面臨舉證難、理賠流程長、責任認定模糊等現實困境。這些現象表明,支付安全不僅是技術對抗,更是涉及服務機制、制度設計與用戶體驗的系統工程。

構建更安全的支付環境,需凝聚多方合力。銀行機構應持續加大技術投入,推動風控模式從“被動響應”向“主動預警”轉型,積極引入人工智能、行為生物特征識別、復雜網絡分析等先進技術,提升防控精準度。同時,應著力優化客戶服務流程,建立高效、透明的盜刷糾紛處理機制,切實改善用戶維權體驗。

在這個“系統工程”中,監管部門亦扮演著關鍵角色。一方面,應完善法律法規體系,特別是在跨境盜刷、電子身份認證等新興領域出臺更細致的規范,統一裁判標準與責任認定原則;另一方面,需加強國際司法協作,推動建立跨境反詐信息共享與聯合行動機制,提升打擊跨國信用卡犯罪的效能。

對消費者而言,保持良好的用卡習慣仍是防范風險的基礎環節。用戶可定期核查賬戶動態、審慎設置交易限額、警惕不明鏈接與來電,并在發生盜刷后第一時間與銀行聯系,依法保留證據、維護權益。

支付安全的守護是一項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持續投入的長期工程。金融機構應切實承擔風控主體責任,以技術升級和服務優化筑牢安全屏障;監管部門需完善制度設計、加強國際合作,營造更安全的支付環境;消費者也應提升安全意識、積極參與,共同維護健康的用卡生態。

唯有形成各方責任共擔、技術制度與用戶意識并重的治理格局,才能構建真正讓公眾放心的支付環境,推動“無現金”社會在安全與便利中行穩致遠。

責任編輯: 劉少敘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下載“證券時報”官方APP,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財富機會。
網友評論
登錄后可以發言
發送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
暫無評論
為你推薦
時報熱榜
換一換
    熱點視頻
    換一換
    激情五月中文不卡,欧美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久久亚洲精品影院,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 午夜在线观看国产 | 亚洲欧美日韩天堂一区二区 |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 | 亚洲国产永久免费播放片 | 亚洲国产综合有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