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被行業內視為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如何進一步實現人形機器人的大規模商業落地,成為業界與大眾共同關注的核心議題。
近日,由上海證券報社、廣東省機器人協會主辦,昊志機電和廣發基金共同協辦的上證投資匯活動在廣州舉行。與會嘉賓以“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機遇”為主題,圍繞人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進程、人形機器人的大規模商業落地等話題展開深度交流,共同探討機器人產業鏈核心技術發展趨勢,把脈行業前沿發展機遇。
與會嘉賓認為,人形機器人產業正處于“技術突破向量產過渡”的關鍵期,量產的關鍵在于通過核心零部件國產化與規模化,解決人形機器人的成本與可靠性問題。在應用層面,短期應聚焦工業場景開展驗證,長期需依托生態協同與技術迭代,逐步向家庭場景滲透,最終讓人形機器人真正走進尋常百姓家。
突破: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
在人形機器人產業加速落地的背景下,相關核心零部件正迎來國產化機遇。
據昊志機電董事長湯秀清介紹,公司已實現減速器、低壓驅動、力矩傳感器、編碼器等人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發,并完成相關專利申請,核心指標達到行業領先水平。其中,諧波減速器產品傳動精度比國際主流產品提升近一倍、振動幅度比國外產品降低30%以上。
過去11年,昊志機電在機器人核心零部件領域堅定投入研發。“公司減速器產品已于今年下半年開始逐步放量,預計明年會有更大突破。”湯秀清說。
“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國產化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非夕科技深耕的重點方向。”非夕科技副總裁陳仙勇告訴記者,非夕科技通過“自研+國內供應鏈協同”模式,已實現減速器、力控傳感器、電機等關鍵部件的技術突破,目前機器人整機零部件國產化率達90%。
一項創新成果要從“實驗室樣品”到“量產產品”,其研發團隊往往需要跨越多重關卡。
“最初我們聚焦如何實現技術突破,突破后便思考如何實現超越;做到超越后,又開始琢磨如何保障性能穩定、推進量產。每一道都是必須跨過的坎,關關難過關關過。”湯秀清坦言,技術突破后,材料一致性、裝配工藝等環節仍可能導致產品良率波動,需通過反復迭代優化來解決。此外,下游主機廠硬件方案尚未定型,且客戶需求存在顯著差異,這種高度定制化的開發模式,進一步制約了量產效率。
在瑞松科技董事長孫志強看來,零部件企業與整機廠、下游場景企業應形成“專注分工+協同攻堅”的生態:一方面,零部件企業應聚焦核心技術,避免跨界做整機分散資源;另一方面,整機廠需與零部件企業深度協同,如瑞松與國產傳感器廠商合作時,將機器視覺算法數據開放給供應商,幫助其優化傳感器的動態響應性能。
非夕科技也選擇了向外借力。據陳仙勇介紹,針對3C電子精密裝配、汽車制造等復雜場景對精度、穩定性的高要求,公司聯合國內供應商開展了定制化開發,通過真實場景迭代驗證,解決精度不足、壽命短等痛點。
成本:規模化落地的關鍵
在人形機器人走向大規模量產的過程中,成本是各方關注的焦點問題。廣東機器人協會執行會長任玉桐告訴記者,當前,在單臺人形機器人的成本結構中,運動系統的成本占比最高,達到40%至50%,主要包括電機、減速器、關節模組等。其中,電機系統約占整機成本的25%,減速器系統約占整機成本的10%。
“根據功能復雜度、負載能力等定制化需求差異,公司自適應機器人的價格為十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陳仙勇告訴記者,公司產品還屬于發展早期,待后續產品在全球范圍內批量落地時,成本將進一步優化,產品價格也會有更強的競爭力。
家具制造是未來人形機器人的典型應用場景。弘亞數控董事長李茂洪向記者表示了對人形機器人量產的期待:“作為制造企業,我們希望購買的機器人能在一年半到兩年內收回投資成本。期待人形機器人的成本盡快降下來,讓企業能以更低的價格購買到更好的產品。”
與會嘉賓認為,在人形機器人規模化商業落地之前,產品技術和軟硬件水平仍有待提升。任玉桐認為,在技術層面,當前人形機器人運動控制的感知能力、智能水平、可靠性和續航能力需要進一步完善,提升整機的協調性。
陳仙勇認為,泛化能力是衡量人形機器人智能水平的關鍵指標,是指機器人須具備環境感知、自主學習、任務規劃及動態部署的綜合能力,可在不同場景、不同任務之間自由切換,能適應復雜、非結構化的實際場景需求。“當前人形機器人的泛化能力通過模型優化已得到大幅度提升,但距離千行百業及家庭等實際場景的需求仍有顯著差距。”
場景:先工業后家用
記者從采訪中了解到,對于人形機器人的場景規模化應用路徑,業內已基本形成“先工業,后商用服務,再家庭”的共識。
一般來說,結構化的工業場景要求機器人具備精細化操作能力,而家庭場景更復雜,對機器人泛化能力的要求更高,對機器人自主推理決策能力、柔性操作能力有比較大的挑戰。
利元亨正積極探索人形機器人在公司現有優勢產業的應用融合。利元亨研究院院長杜義賢告訴記者,相較于傳統機器人,人形機器人在復雜操作場景下的多元感知優勢更突出,應用潛力巨大。
在杜義賢看來,人形機器人要真正落地工業場景,關鍵在于“智能體”與“工藝知識”的深度結合。利元亨正將這些工藝知識與人工智能大模型結合,為人形機器人賦予通用智能,再疊加專用場景知識,將有效牽引其在智能制造領域的大規模應用。
杜義賢給出明確預期:“若能實現智能化人形機器人與產業場景的有效結合,預計不需要三年時間,就能看到大量人形機器人在產線上投入工作。”
里工實業總裁李衛銃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特定工業場景中的行業通用機器人將在1至2年內突破技術瓶頸,具備跨工廠、跨地域的通用性。
人形機器人未來以何種路徑進入家庭場景,業內尚未形成共識。李衛銃認為,人形機器人進入家庭前,可先參照汽車自動駕駛的級別“分級分類”,明確不同級別的能力邊界,同時配套完善相關信息安全、倫理法律等體系,系統推進人形機器人步入家庭場景。結合行業實踐,他預計3至5年內可實現低級別家庭服務機器人落地,滿足緊急呼叫、簡單物品搬運、定時提醒(用藥、體檢)等基礎功能;自主決策、復雜場景交互等更高級別的功能,需更長時間進行技術迭代與生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