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材政策“組合拳”逐步落地 集采、回款、目錄齊發力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作者:唐唯珂2025-09-10 09:40

2025年下半年以來,醫療耗材領域迎來政策密集期。

近日,云南牽頭啟動第三批醫用耗材省級聯盟帶量采購,將一次性使用負壓引流護創材料、部分止血類醫用耗材、一次性活檢針三類臨床高頻耗材納入全國低價聯動范圍。

9月2日,國家醫保局發文介紹江西醫保直接結算進展。江西等多個省份積極推行醫保基金與醫藥企業直接結算,成功將傳統180天的耗材回款周期壓縮至30天,其中江西單省累計結算資金已接近300億元。

此外,天津、甘肅、江西、云南、貴州先后發布省級統一的醫保耗材目錄,明確3000余種耗材的報銷分類與支付規則。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民族經濟研究室主任姚宇曾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過去在扭曲的價格機制下,可能會出現非理性的醫療行為,而集采其實十分有利于推進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和促進醫療服務行業回歸科學和理性。

集采持續深化

2025年9月1日,昆明市醫保局發布《昆明市第三批醫用耗材(全省聯盟)帶量聯動采購企業信息申報通告》,啟動企業信息申報工作。此次集采品種為一次性使用負壓引流護創材料、部分止血類醫用耗材、一次性活檢針,申報時間為9月3日9:00至9月10日17:00,集采周期2年。

與以往不同,此次集采實行帶量價格聯動,直接錨定全國各省級或省際聯盟中選價,醫療機構需按臨床實際需求選品,不得二次議價、不搞“一刀切”,既避免企業犧牲質量換低價,也保障臨床使用靈活性。

實際上,這一舉措延續了全國止血材料價格治理趨勢。

2023年內蒙古牽頭15省聯盟集采止血材料,平均降幅72%,最大降幅97.6%。2024年京津冀“3+N”聯盟將其納入集采,河北、安徽、廣西等12個地區參與,擴大低價覆蓋范圍。去年,國家醫保局要求各省對多省集采品種通過價格聯動納入集采,目前全國超20省實現止血材料降價,未覆蓋地區預計2025年底前推進。

隨著集采深入,“反內卷”成為新導向。

此前政策端指出集采需遵循“穩臨床、保質量、防圍標、反內卷”原則,強調降價不能以犧牲質量和供應穩定為代價。第十一批國家藥品集采中,國家醫保局更直接提示企業“做好成本核算、理性報價”,避免盲目低價導致后續斷供。

這一導向已在地方實踐中落地。過去超聲刀、骨科耗材“越采越便宜”的現象逐漸消失,較晚開展集采的地區不再以“突破歷史低價”為目標,而是通過價格聯動擴大低價產品覆蓋范圍。

貴州云膠片集采的案例更成為“反內卷”的典型。此次集采首次引入“綜合打分制”,綜合評估企業的技術能力、綜合實力及報價情況,中選企業報價是三組候選人中最高的,也成為集采不再唯低價論的重要例證。

華南某醫療器械行業從業者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集采的變革不止于價格邏輯,其覆蓋邊界也在突破傳統實體耗材的局限,向數字化耗材和醫療服務領域延伸。貴州云膠片集采便是全國首個省級數字化醫用耗材帶量采購項目,涵蓋數據采集治理、云存儲、云安全等配套服務。

回款改革

如果說集采管住了虛高價格,那么回款改革則打通了行業的“任督二脈”。

2025年9月2日,國家醫保局披露江西醫保基金與企業直接結算成果。江西2020年推行集采耗材直接結算,2024年12月擴至國談藥,截至2025年7月累計結算貨款296.42億元,2025年1-7月達99.73億元,實現集采藥品耗材、國談藥直接結算全覆蓋。

為提速回款,江西創新周轉金、預付與直接結算相結合的機制。每月5日前,醫療機構需通過省醫藥采購服務平臺如實上報上月采購使用量;每月10日前,省價采中心匯總數據并與企業賬單交叉核驗,避免誤差后推送至醫保經辦機構;每月15日前,醫保經辦機構直接將貨款付至企業賬戶。全流程嚴格控制在30天內,較傳統180天周期縮短83%,大幅緩解企業現金流壓力。

江西的實踐并非個例,這種“醫保直付”模式正以最快速度向全國復制。截至2025年8月,山東、福建、內蒙古、湖南等15個省份已全面推行醫保基金與企業直接結算,且均將藥械回款周期壓縮至30天以內。

針對不同醫療機構的特點,各地還設計了差異化保障機制。例如,重慶實行“分級扣減”,二級及以上醫院由職工醫保基金扣減貨款,基層機構由居民醫保基金扣減,醫保款不足時醫院自付上月貨款,避免醫保基金過度墊付。

在此之前,“回款難、回款慢”曾是長期困擾醫藥行業的頑疾。尤其在耗材領域,因采購金額大、醫院資金周轉壓力大,回款周期普遍長達180-360天,部分企業甚至因資金鏈斷裂陷入經營危機。在行業利潤收窄的背景下,墊資能力甚至一度成為企業競爭的核心。

直接結算機制的落地,正從根本上扭轉這一畸形格局。

對企業而言,30天回款周期大幅降低財務成本,原本用于墊資的資金可投入研發。對醫院而言,無需再墊付巨額貨款,采購決策逐漸更加注重性價比。對行業而言,“醫保-醫院-企業”間的“三角債”被打破,依靠“賬期差”盈利的傳統醫藥商業公司逐漸被淘汰,具備供應鏈整合能力的現代化企業得以留存。

此前即有業內人士指出,按照國家醫保局規劃,2025年全國將基本實現集采藥品耗材、國談藥直接結算,2026年全面實現,30天回款或將成為行業常態。

目錄統一

當集采理順了價格、直接結算打通了資金流轉,醫用耗材的醫保報銷準入標準統一,成為確保政策紅利落地參保人的最后一環。

就在8月29日,天津印發《天津市基本醫療保險醫用耗材目錄(2025年)》,明確9月18日執行,共收錄3062種耗材,分甲類1896種、乙類1166種,另有307種耗材限定支付范圍,例如某類人工關節僅適用于60歲以上骨關節炎患者,確保醫保基金精準使用。

具體報銷規則上,甲類耗材不設個人先行自付比例,參保人使用時,售價不超最高支付標準則按實際價格報銷,超則按最高標準報銷。乙類耗材報銷規則分兩類,已確定最高支付標準的需個人先付一定比例(5%-20%),剩余部分醫保按比例報銷,未確定的按分段累計政策執行(費用低于5000元自付20%、5000-20000元自付15%、20000元以上自付10%)。

除了天津,2025年上半年,甘肅、江西、云南、貴州四省也先后發布新版醫保耗材目錄。

甘肅2月11日執行的目錄分甲、乙、丙三類,丙類由個人自付,進一步細化支付層級。江西4月30日落地的目錄收錄3841種耗材,甲類222種、乙類3619種,覆蓋臨床多數常用品類。云南5月1日實施的目錄含4337條耗材信息,首創每2年動態更新機制,結合臨床需求、技術進步、價格波動調整,確保與醫療實踐同步。貴州7月1日試行的目錄將所有耗材按乙類管理,先行自付比例由各統籌區自主制定,兼顧政策統一與地方靈活。

這些目錄落地,逐步實現2023年國家醫保局“十四五”期間各省制定統一耗材目錄的目標。與藥品目錄由國家統一制定不同,耗材目錄實行國家制定醫保準入和管理政策、省級醫保部門確定具體品種的模式,既保障全國管理規范統一,又貼合各省份臨床需求差異。

而目錄統一的重要前提,是解決了過去醫用耗材編碼混亂的痛點。

此前耗材種類繁雜,編碼體系不統一,部分省份內部編碼不一致,多地用自建流水編碼,導致“同物異名”“異物同名”,阻礙異地報銷。例如,同一款一次性活檢針在不同城市編碼不同,參保人異地就醫時難以報銷。

(實習生劉洋對本文亦有貢獻)

責任編輯: 陳勇洲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下載“證券時報”官方APP,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財富機會。
網友評論
登錄后可以發言
發送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
暫無評論
為你推薦
時報熱榜
換一換
    熱點視頻
    換一換
    激情五月中文不卡,欧美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久久亚洲精品影院,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有码午夜 | 日本一本亚洲最大 | 亚洲色久悠悠a∨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精品99 | 日韩精品秘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制服 |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青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