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青年”不要給自己設限。
當“短劇導演”成為新晉熱門職業,花熊文化創始人周洲——這位曾負責過央視春晚視覺設計、推動好利來品牌升級的“斜杠”創業者,卻直言“不希望用固定職業標簽定義自我”。
從中央美院動畫系畢業,懷揣電影夢的周洲,做過插畫師,深耕過視覺藝術,創立公司承接一線品牌廣告,再到踏足短劇賽道……他的職業軌跡,既折射內容創作行業從傳統到新興的轉型,也映射當代青年職業選擇的新思路。
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專訪時,周洲表示,“斜杠青年”不要給自己設限。無論是做廣告導演還是短劇導演,他始終以專注的態度對待每一條賽道。
在他看來,短劇是網文小說、微電影的新延伸。盡管創作內容的形式與技術手段日新月異,但“好故事、真感情”永遠是核心。
“從做城市涂鴉到拍商業廣告,我們靠快速響應和資源整合贏得了一線品牌青睞。”周洲介紹稱,花熊文化是一家以廣告制作為核心,業務覆蓋數碼、快消、汽車、美妝等多個行業的創業公司。
然而,幾次跨界,并沒有抑制周洲持續探索職業賽道的熱情。2023年,在網絡文學平臺和投資人的聯合推動下,花熊文化開始涉足短劇賽道。
“起初我覺得短劇是‘粗加工’,直到看到《深宅進階錄》,才發現短劇也能有電影級的服化道。”周洲坦言,最開始有團隊找到他拍攝時,他對短劇是存在偏見的,但了解了幾部橫屏短劇的制作背景后,他開始認識到短劇市場的潛力,也希望借此機會探索廣告公司能觸達的影視邊界。
對比短劇與廣告的核心差異,周洲一針見血:“短劇劇本占70%權重,剩余全看情緒能否精準戳中觀眾。”
近年來,短劇行業呈現“井噴式”增長。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視頻平臺上線長短視頻1350部;小程序和APP平臺上線微短劇數量36300部,發行渠道多元。
“一個爆款劇本,改名換演員即可復制。”他透露,劇情同質化嚴重,市場驗證的套路是主流。此外,平臺流量扶持至關重要。“若無法持續投流,即便口碑好,也容易被新劇淹沒。完播率、上線節點、宣發投流,環環相扣。”周洲坦言,短劇賽道看似紅火,實則競爭慘烈,真正盈利者寥寥。
公開信息顯示,短劇市場的體量已從2022年的300億元增至2024年的500億元,卻仍面臨“數據不透明、資本回報難”的困境。
周洲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早期入局者或許“吃”到了紅利,但現在更多是平臺主導下的“流量廝殺”。
此外,短劇行業還存在制作參差不齊的亂象。周洲直言不諱:“在深圳有團隊用500塊錢租器材拍攝,不少婚紗攝影師也在轉型做短劇導演。”
盡管短劇行業目前還處于“大亂斗”的競爭狀態,但周洲也通過持續探索,看到了短劇行業的積極一面。周洲表示,目前拍攝短劇的預算普遍在增長,制作在朝精細化方向發展,相關的政策也在逐步規范。
今年2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關于進一步統籌發展和安全 促進網絡微短劇行業健康繁榮發展的通知》,對微短劇的許可準入、備案管理、規劃引導、內容審核、行業自律提出明確要求。近期,深圳、湖南等地相繼發布促進微短劇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鼓勵搶抓風口的同時,也在強化行業監督。
周洲認為,無論是拍廣告還是拍短劇,都要時刻應對技術和傳播方式的變化,特別是現在,傳統的影視行業也在受到人工智能(AI)的沖擊,內容行業的變革從未停歇。
“在美院時覺得藝術是‘不食人間煙火’,現在越來越明白創作的落地,要了解受眾的需求,要像產品經理一樣做內容。”周洲表示,對于那些想進入短劇行業的年輕人,他建議首先要放下對“橫屏”影視作品的執念,從基礎做起。影視行業是團隊作戰,拍攝短劇可以歷練團隊的效率和協作能力,這樣才有機會接更大制作的項目。
如今,周洲仍在廣告、短劇與AI賽道進行多元探索。“不設限,才能跟上行業的腳步”,這位拒絕被“標簽”定義的創作者,正在用跨界經歷詮釋著:內容行業的終極競爭力,永遠是“在變化中守住創作初心”。
校對: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