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第十三屆創業投資大會暨全國創投協會聯盟走進光明科學城活動,在深圳成功舉行,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的創投協會相關負責人,超300家創投機構,以及上市公司、產業資本、券商投行、創業企業等共計超500人參會,大會圍繞創投行業新形勢踴躍交流,為行業發展建言獻策。以下擷取部分嘉賓觀點。
證券時報社黨委書記、社長兼總編輯程國慧:持續發揮創投科技創新“引擎”作用
7月25日,證券時報社黨委書記、社長兼總編輯程國慧在第十三屆創業投資大會暨全國創投協會聯盟走進光明科學城活動上發表致辭,深入剖析當前創投行業的發展態勢與未來方向。
證券時報社黨委書記、社長兼總編輯程國慧
程國慧回顧,去年第十二屆創業投資大會在上海張江舉辦時,創投行業正經歷全流程堵點帶來的陣痛。而如今,市場已逐步走出低谷,呈現顯著回暖跡象。募資端,今年上半年機構LP認繳出資額同比大幅提升50%,終結了2020年以來的連續下滑趨勢;投資端,整體投融資規模降幅從去年同期的50%收窄至5%,顯現探底信號;退出端,2025年上半年131家中企在A股、港股和美股上市,其中56%獲VC/PE支持,港股IPO表現亮眼,并購、回購等多元化退出方式日益成熟。
在數據背后,行業生態正發生深刻變革。一方面,優質項目在創投機構的長期培育下持續涌現,DeepSeek、宇樹科技、影石創新等企業的崛起,彰顯了中國科技品牌的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創投十七條”“國辦一號文”等政策密集出臺,推動銀行、險資、社保等長線資金入場,為行業注入源頭活水。
當前創投行業局部回暖、理性修復的良好態勢正在鞏固。程國慧認為,創投作為一個發現和創造價值的行業,從來不是簡單的資本流動,而是時代前沿的探路者,是技術浪潮的弄潮兒。對于當下及未來,創業投資如何繼續發揮科技創新的核心“引擎”作用,繼續成為創新萌芽與產業參天大樹連接的關鍵橋梁?程國慧提出三點思考:
一是要以專業的眼光發現價值。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風云變幻,機會和挑戰并存,創投機構要進一步摒棄短期思維,超越簡單的財務模型和短期估值,以更敏銳的產業洞察力、更深厚的專業積淀,以望遠鏡的遠見和放大鏡的細致穿透市場迷霧,堅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喚醒和發現價值,助力更多成長型、創新型企業脫穎而出。
二是要以優質的服務培育價值。在國有資本、金融機構加碼入場的行業新格局之下,我們應把創投行業本身的價值進行延伸和深化。創業投資價值遠不止資金的注入,創投機構應該并能夠成為創業企業的長期合伙人,為創業企業構建強大的增值服務體系,不斷拓展投后賦能的廣度和深度,呵護陪伴新技術從實驗室到走下生產線,轉化為可感可及的新動能。
三是要以開放的心態做大價值。要實現科技創新活力持續迸發,離不開市場各方面共建開放、包容的創新生態。以當前備受資本關注的人形機器人、AI大模型等新技術、新產業為例,盡管大家都認為這是引領未來產業變革、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但仍面臨商業轉化和資本退出通道不確定性的挑戰,創投機構應與科研院所、產業資源、各金融要素主體、地方政府攜手共進,共同耐心培育適合前沿技術生長的土壤,構建充滿活力與韌性的科技創新生態系統,支撐創新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成長。
程國慧強調,創業投資不僅是資本的投入,更是創新種子的播撒。未來,行業需以價值發現為起點、產業賦能為路徑、生態共建為目標,讓資本精準助力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能。
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周漢民:創投成為區域經濟轉型發展重要動力
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周漢民7月25日在第十三屆創業投資大會暨全國創投協會聯盟走進光明科學城活動上致辭時表示,在中國經濟發展從“高速發展”邁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階段以及整體產業需求以新科技為動能的背景下,珠三角創投通過整合資源、激活創新等方式,成為區域經濟和全國產業升級的重要力量。
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周漢民
珠三角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創投發展在當下經濟環境中具有至關重要地位。2025年,廣東省出臺《進一步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重點優化政府引導基金考核機制,強調容錯免責;加大險資入粵力度,支持保險機構投資創投基金;完善創業投資退出機制,推動IPO綠色通道、S基金試點,并強化“貸款+直投”聯動,鼓勵銀行等機構與創投機構合作。
“這一份省級文件始終堅持以企業為主體,以創投為導向。”周漢民說。
在周漢民看來,珠三角創投發展有四大作用。一是產業升級的“加速器”。通過定向布局高精尖產業,珠三角創投憑借資金傾斜和產業引導,緊密圍繞半導體、人工智能、低空經濟、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除本土資本外,珠三角創投的特點之一是積極引入港澳及國際資本,形成“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國際聯動”的資金格局。他同時指出,廣東應將創投活動與人才引進政策深度結合,以破解人才與技術瓶頸。
二是創新生態的“培育器”。珠三角作為“世界工廠”,擁有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萬億級產業集群,為創投提供了豐富的優質項目儲備。為賦能中小企業顛覆性創新,珠三角創投突破對傳統“大院大所”的依賴,借助資本助力中小企業成長,且構建全生命周期投資體系,形成“市場化+政府”“境內+境外”的投資矩陣。
三是區域協同的“黏合劑”。通過政策突破與評價機制改革,珠三角職稱評審專業擴容,新增AI、大數據等,技能人才憑專利替代學歷參評等突破性改革消除了人才流動障礙;同時創新“咖啡+招聘”“招聘夜市”等場景化引才模式,實現人才與產業需求的精準對接。
“我在公開場合呼吁了七八年,讓民營創新企業家能夠參評兩院院士?!敝軡h民說,今年,院士大門正式向民企敞開,中國工程院院士評選專設8個名額支持民營科技領軍企業的候選人,“民營企業家中的科學家能夠在院士評選中脫穎而出,具有歷史性意義”。
四是從“人口紅利”到“人才紅利”的“轉換器”。珠三角創投發展致力于推動經濟增長動能,從依賴勞動力資源向支持創新人才資源轉變。比如,“粵科融”專項將港澳科技企業納入支持范圍,創新科技信貸產品,促進知識產權變為資產。
“珠三角創投發展以資本為紐帶,將人才、技術、產業等核心要素緊密相連。它既是區域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關鍵動力,也是中國創投生態與產業升級深度融合的范例。”周漢民說。
深交所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李鳴鐘:為新質生產力提供“接力棒”式服務
7月25日,第十三屆創業投資大會暨全國創投協會聯盟走進光明科學城活動隆重舉行。深交所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李鳴鐘在致辭中指出,深交所將聚焦提升制度的包容性和適應性,著力提升服務的精準性和實效性,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與深圳市、光明區以及包括創投機構在內的市場各方通力協作,為新質生產力企業提供“接力棒”式的投融資支持和服務,助力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
深交所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李鳴鐘
創新始于科技,興于產業,成于資本。據介紹,深交所作為資本市場的基礎設施,與創業投資深度聯動、接續發力,積極支持創業投資完善“募投管退”閉環生態,共同打造“科技—資本—產業”良性循環,為科技創新提供全生命周期、全鏈條的金融服務。據不完全統計,以創業板為例,已有705家創業板公司在上市前獲得2615家次創投機構的投資,累計投資金額達709.89億元。其中注冊制改革以來新上市的218家企業共獲得992家次創投機構293億元的投資支持。
創投機構不僅是支持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更是幫助創新企業樹立規范發展、誠信經營理念的重要伙伴。深交所持續深化與創投機構的常態化協作機制,專門制定了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的專項方案,與政府引導基金、央國企投資平臺、民營及外資投資機構建立信息共享與政策協同機制,支持并鼓勵創投機構積極參與“創享薈”等深交所產業對接品牌活動,引導創投機構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推動投后管理專業化、體系化建設,共同服務科技創新成果高效轉化與產業生態良性發展。
李鳴鐘表示,深交所將立足深圳這個創新高地,進一步推動完善與深圳市政府、光明區政府以及市場各方的協同機制,共同支持科技企業利用資本市場做優做強,努力為推動科技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一是持續深化創業板改革,完善適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制度機制。深交所將進一步深化創業板改革,突出板塊特色、提升板塊功能,強化與產業政策協同,支持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等突破核心技術企業以及其他優質企業適用創業板第二套、第三套標準申報,支持科技型上市公司做優做強,推動更多標志性改革舉措和典型案例落地,促進更多資源要素向科技創新領域集聚。
二是發揮并購重組主渠道作用,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和投資價值。深交所將進一步規范活躍并購重組市場,支持上市公司通過并購重組實現產業整合、補鏈強鏈,增強核心競爭力,對符合條件的重組項目精簡審核流程,推動產業鏈升級與價值鏈優化。
三是優化深市產品和服務供給,全面完善創新資本生態體系。深交所將進一步加強創新產品供給,打造科技創新“從IP到IPO到持續發展”的全周期服務體系,強化從知識產權、企業培育到上市公司監管的協同銜接,股、債、REITs、ABS等產品開發與推廣的協同推進,以及行業服務體系、產業鏈服務體系、區域服務體系的協同配合,持續提升服務能力。
中國投資協會股權和創業投資委員會會長沈志群:創投行業呈現三大積極趨勢 加速優化重組迫在眉睫
在7月25日舉辦的第十三屆創業投資大會暨全國創投協會聯盟走進光明科學城活動上,中國投資協會股權和創業投資委員會會長沈志群在致辭中指出,創業投資行業走出低谷,開創新局,呈現三大趨勢。
中國投資協會股權和創業投資委員會會長沈志群
一是促進創投發展具體政策舉措正在落實落細,密集程度之高、政策力度之大、創新突破之多,前所未有,一個抓創投促科技的政策環境正持續優化。
二是從培育壯大耐心資本入手,大幅擴大“投早投小投創新”的創業投資長期資金規模。國家設立萬億級的創投引導基金,發揮政府投資基金導向功能,擴大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試點范圍,推動保險資金進入股權創投,支持股權創投機構發行科創債,鼓勵央企和地方國資開展創投等,多年來的募資難題逐步得到破解。
三是多樣化的創投股權退出渠道正在暢通,優質企業上市不斷提速,并購投資市場持續升溫、模式創新,特別是股權創投機構反向并購案例不斷增加,S基金規模不斷擴大等,在提高創投增量資產規模的同時,加快對創投存量資產的優化整合,促進了創投資本從進入到退出的良性循環。
沈志群強調,我國創投行業逐步緩解了募資和退出兩頭難后,長期來被募資難和退出難掩蓋的行業自身項目投資能力不強、投后管理水平不高的問題凸顯,創投行業也面臨“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現狀,管理人才專業水平、產業知識,特別是投后管理、增值服務、賦能能力與日新月異的科技創新、產業創新需求不相適應。他建議在繼續推動國家支持創投發展各項政策真正落到實處、取得實效,讓創投行業切身有感有用的同時,以市場化方式加快行業優勝劣汰、優化重組的步伐勢在必行,迫在眉睫。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國家正在制定“十五五”規劃,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目標任務,或將是“十五五”規劃重中之重。他表示,繼續鼓勵支持作為助力科技發展重要資本力量的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同樣有望成為“十五五”規劃的重要篇章。創投也面臨一系列新的課題,包括持續培育壯大耐心資本,更大力度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創業投資,進一步完善優化創投稅收政策和差異化監管制度,深化國資創投改革,提振民資創投信心,吸引外資創投回歸,活躍個人創投氛圍,全面提升創投主體的質量和效益,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包括創業投資、產業投資、并購投資在內的股權投資本土品牌企業等。
沈志群希望全國各地創投協會、廣大創投機構,特別是全國創投協會聯盟智庫中心,深入研究共同探討事關未來五年創投發展的重大課題,為國家編制“十五五”規劃,促進創投行業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發揮更大的作用。
校對:許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