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內卷式”競爭,在金融行業開啟。
近期,廣東、寧波、安徽等地的金融監管部門、行業協會紛紛傳達相關“反內卷”政策,或發布“反內卷”自律公約。
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末,商業銀行凈息差為1.43%,較2024年末的1.52%又下探9個BP,進一步遠離了市場“紅線”1.8%,意味著銀行“賺錢”越來越難。
可以發現,銀行機構的發展,逐漸從開拓增量,走向爭奪存量,“內卷式”競爭愈加嚴重。
從行業角度觀察,內卷式競爭表現為:資產端“一降再降”,負債端“降得難又慢”,同時金融產品和服務策略趨同化。
其中,貸款“價格戰”最為常見,從2024年四季度至2025年一季度,國內銀行機構紛紛將消費貸利率下降到“2”字頭,包括發布優惠券、提高貸款額度在內的各種營銷輪番上陣,激烈爭奪客戶。這一不考慮負債成本的低效競爭,很快被監管注意并叫停。自4月起,各家銀行的消費貸產品年化利率已經上調至3%以上。
相比而言,負債端的不良競爭相對隱秘,如去年被監管部門集中整治的“手工補息”。
青島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劉曉曙告訴記者,短期來看,在市場增量有限、凈息差收窄的背景下,通過“內卷”做大資產規模,維持利潤,對商業銀行來說可能是眼下“不得不為之”的生存策略。
“但長此以往,‘內卷式’競爭會壓縮銀行盈利空間,增大商業銀行經營風險,不利于銀行業的健康發展。”劉曉曙認為,“內卷”的核心是存量博弈下的“低水平同質化競爭”,帶來的擴張的規模沒有匹配“風險可控”與“收益可持續”的根基,最終只是將短期的經營壓力轉化為長期的風險包袱,所謂的“規模擴張”不過是“風險堆積”。
從基層展業角度觀察,為了維持一定的表象“數據”,“全員營銷”、考核指標“層層加碼”、季末考核時點沖擊數據,早已是公開的秘密。具體看,一些基層員工苦于指標的考核,在社交平臺上互相“買數據”,甚至為了完成時點任務,客戶經理給客戶貼息放貸。
記者梳理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的行政處罰信息發現,虛增存貸款規模的罰單頻繁發布,內容或是“同業互作,虛增規模”,或是“以貸轉存,虛增規模”。此外,過度放貸也會造成風控管理失效,記者觀察到,銀行“掩蓋不良”的罰單在近兩年開始增多。
近期各地金融有關部門倡導“反內卷”,即從長遠角度糾正當前不健康發展現象。如廣東地區發布的《廣東銀行業反不正當競爭自律公約(2025版)》要求從銀行機構規范設置考評指標、堅持理性定價、不通過不正當競爭手段搶占市場份額、避免盲目競逐市場等,可謂從銀行展業的多個維度作出規范。
若要實現持續發展,各類銀行機構,特別是中小銀行,應當動態調整規模與定價平衡,加強風險與資本的管理,打造差異化發展,實現穩健地穿越經濟周期。
排版:劉珺宇
校對: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