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搜索的“回答位”,正被廣告涌入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作者:肖瀟2025-07-10 07:53

“怎么才能讓AI主動推薦我們的名字?”自DeepSeek春節走紅以來,這類問題在廣告行業中越來越常見。

需求火熱和市場崛起速度超乎大多數人想象。三四個月前,GEO還是一個需要科普的新名詞,現在許多品牌方見到廣告公司,上來就是三連問:你們比其他GEO服務商強在哪?怎么配合操作?多久可以看到效果?

所謂GEO(生成式引擎優化),是針對AI聊天大模型的一種新營銷方式。簡單來說,就是通過生產AI喜歡的內容,投放到AI喜歡的平臺,潛移默化地讓商家名字更容易出現在AI的答案中。比如,當用戶提問AI“哪款平價電動牙刷比較好”時,誰能被回答,誰就能在這塊流量新大陸搶占先機。

在搜索引擎時代,SEO(搜索引擎優化)作為一個重要商業生態,撐起了近900億美元的龐大市場。

但與發展成熟的SEO產業不同,GEO還處于發育期。一位廣告從業者形容,現在就像“20年前互聯網營銷剛開始的野蠻年代”:有的公司用AI批量生成偽原創內容,發幾百條鏈接碰運氣;有的公司承諾“100%見效”,但實際效果其實很難衡量。

GEO現階段是如何運作的?會不會成為一種長期營銷方式?更值得關心的是,當商家可以“優化”大模型答案,AI的回答還值得信賴嗎?

新需求,新市場

這是烏東偉第二次被AI“點錯名”。烏東偉是上海一家整合營銷公司贊意的創始人,最近一家蘇州企業慌忙聯系上他,想采購危機公關服務。可惜烏東偉的公司并不做這類業務,一問才知道,對方是從DeepSeek上獲得的錯誤推薦。

無獨有偶,不久前還有一家初創公司找錯門。這家公司問DeepSeek某知名同行有哪些廣告服務商,AI也提到了烏東偉的公司,其實雙方從沒合作過。

烏東偉哭笑不得,一邊感嘆AI幻覺的離譜,一邊也在琢磨:既然有人通過AI找上門,說明AI已經開始影響一些消費決策。這是一個新的曝光機會。

有類似想法的不止烏東偉。“為什么AI推薦了競品不推薦我們?”“AI把我們的品牌內容說錯了怎么辦?”DeepSeek春節走紅之后,這兩類營銷咨詢頻率明顯變多,也催生了一項針對AI搜索的營銷服務:GEO。

與過去SEO追求提升網頁排名不同,GEO最核心的目標是讓商家信息嵌入ChatGPT、DeepSeek等大模型的聯網搜索中,最終成為其回答的一部分。

從業廣告二十年的余劍是國內最早一批切入GEO的服務商,今年2月開始,他創始的數字廣告公司易點網絡全面轉向GEO服務。余劍回憶,近半年找來洽談GEO的客戶,約有一半是To B商家(也是公司過往的SEO老客戶群);另一半則是面向個人消費者的To C商家,包括腕表、運動和3C數碼品牌。

To C品牌商的勢頭很猛,估計今年會成為公司GEO業務的主客群,這讓余劍很驚訝。畢竟零售業過去幾年紛紛轉向了“抖紅快”(抖音、小紅書、快手)內容營銷陣地,很少再在搜索引擎上投入預算。如今,鉆進AI聊天對話框里,似乎成了一個集體目標。

市場跟得更快。過去兩個月里,國內的GEO服務商開始蜂擁入場。烏東偉在為自家公司挑選服務商,密集摸索下來發現,當前市面上的GEO服務大致分兩類:

一種偏產品化,提供定制服務。服務商會先檢測一家公司在AI平臺的“存在感”,分析能在哪些AI問答中提高曝光度,再制定方案。報價從一季度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

另一種則延續傳統SEO的打法,按關鍵詞數量收費。商家自己設定與業務高度相關的關鍵詞,比如烏東偉為公司設定的一個關鍵詞是“整合營銷”,目標是出現在“有哪些好的國內整合營銷公司”等AI回答中。一條關鍵詞多在1000元至4000元之間,也是當前市場最常見的GEO形式。

GEO為何“有用”?

幾乎所有受訪者都提到一篇去年6月發表的論文。印度理工學院在論文《GEO: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中首次提出了GEO的概念,論文指出,盡管AI的生成過程是個概率黑箱,但回答并非完全隨機。只要理解其“內容偏好”,就有可能影響AI的輸出結果。

這篇論文也成了業內操作指南。余劍展示了公司為某腕表客戶做的GEO優化成果——在DeepSeek回答“頂級潛水表哪個適合深潛”時,該品牌位居前列。

余劍總結稱,背后有三條內容優化策略:第一,語義深度,內容要盡量能全面、完整地回答問題;第二,數據支持,提供數據支撐論點;第三,權威來源,最好由AI“信得過”的站點或媒體發布內容。

定制內容只是第一步,真正影響AI回答還要靠內容投放,這是各類GEO服務繞不開的核心環節。GEO服務商會梳理客戶所在行業的哪些網站最常被AI引用,將定制內容發布在這些網站上,并把鏈接喂給AI。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搶占“回答位”,許多GEO服務還涵蓋AI幻覺糾錯,即修正AI回答中的不實信息、維護公司的商業內容。

“有股草莽氣。”烏東偉這么形容他接觸的GEO服務商,哪里有需求哪里就迅速長出服務,“玩法非常靈活和接地氣。”

“黑帽操作”

“現在的GEO,很像我們二十年前剛開始做SEO的時候。”余劍看到的是,眼下GEO服務商雨后春筍般入場,價格亂,規則也亂。從營銷的發展階段來看,還在一個野蠻生長的無序時代。

AI的“黑箱”性質,讓人無法清楚內容采納邏輯,從而制定可量化的指標,這是當下GEO面臨的最實際問題。

21記者接觸的多家GEO服務商里,一部分會承諾100%被AI推薦,更多人提供的是“沒效果退款”“成果可衡量”的保證。比如,深圳一家營銷公司在報價單中寫明“未達標按比例退款”,一條關鍵詞報價1490~3800元,退款金額為每詞1000元。

但何為達標,又由誰說了算,余劍坦率地說,現在他們只能跟客戶約定兩個可視化指標:一是AI直接回答客戶名稱的次數;二是AI引用的內容鏈接數量。

另一家上海的GEO服務商更粗放,他們默認以DeepSeek的回答結果為準,一個月內有20天“被回答”就算達標。

相比之下,SEO的效果較為客觀。所有流量匯聚至一條公司官網鏈接,市面上有成熟的第三方流量監測工具,公司也能自己追蹤官網的訪問量變化。但目前AI回答的流量難以統計,更無從歸因分析,只能靠AI聊天界面的截圖來驗收GEO效果。

只看結果、看不到過程的服務,也容易滋生投機亂象。

多位GEO服務商表示,要讓客戶名成功出現在一條AI回答中,通常需要在不同平臺發布超過50條內容鏈接。當21記者提出希望讓某白牌口紅出現在“國產大牌口紅推薦”的回答中,前述某深圳營銷公司的負責人笑著反問:“你有那么多預算嗎?”“反正就是錢的事,一天發幾百條鏈接,還是可以試一試的。”

這些內容的批量生產則高度依賴AI,“就是AI改寫,偽原創文案。”該負責人毫不避諱道。

余劍稱這類行為為“黑帽”操作。“SEO行業一直分白帽和黑帽做法。黑帽就是靠技術手段快速刷排名,不考慮內容質量,也不講合規,只求見效快,通常會帶來歪曲內容或虛假流量。”他提醒,類似SPAM(搜索引擎垃圾)的亂象也已經在GEO領域出現。

比較規范的GEO服務商,會接入大模型搜索提供方的API,進行內容質量評分。比如,只有評分高于6.5分(總分10分)的內容才會投放。但對于黑帽操作,生編硬造的低質內容也可能照發不誤。

海投確實有可能大力出奇跡,原因在于AI的反饋仍有很強的偶然性。“在傳統搜索引擎里,一個SEO項目通常需要半年才能看到效果,而現在GEO的生效周期壓縮到一個月,極端案例甚至一周就可能見效。”余劍說,“這也是為什么這么多人會一窩蜂涌進來碰運氣。”

“很多人是在用海量發稿、堆關鍵詞的老一套SEO邏輯來做GEO。”艾加營銷集團元力科技的首席戰略官Frank指出,表面操作可能短時間內提高AI可見度,但往往“今天有效,明天就消失了”。對商家來說沒有真正價值,對AI生態和用戶更是一種長期污染。

多位入局GEO的廣告公司提到,現在AI大模型公司忙著卷性能,尚未重點整治GEO作弊的亂象,但對“黑帽GEO”的技術反制遲早會來。

服務DeepSeek、豆包等AI聯網搜索技術的博查負責人曾在5月底告訴21記者,公司已經關注到GEO的亂象,正在對低質AIGC內容進行識別、篩查、降權。

“其實單純做GEO的費用可大可小,很多廣告公司難以實際推進。”南京一家媒體投放營銷公司的從業者透露,自己所在公司也在宣傳GEO,他的微信簽名亦已改成“DeepSeek優化布局”——主要工作是根據AI喜歡的邏輯,改寫一些投放內容。公司對此沒有單獨收費,而是贈送到大部分客戶的投放套餐里。

“今年各個企業都在壓縮媒體投放預算,我們得想辦法讓客戶感受到更多價值。”他略顯無奈地說,“傳統SEO營銷公司這兩年也不好做,AI算是開發了一個新領域,能給公司增加一些業務量。”

技術有投機空間、行業有發展壓力,而新領域又規則空缺。這些都是GEO混亂局面的底層原因。

商業信息準備好登場了嗎?

去年11月,AI搜索平臺Perplexity開始試水廣告模式,在回答側欄中插入了帶“贊助”標識的廣告。

Perplexity強調,這是刻意挑選的廣告形式,目的是在保證“實用性、準確性和客觀性”的前提下,為廣告主提供一種透明的合作機制。

但這依舊只是個案。在國內,還沒有AI產品在問答環節接入廣告。今年5月,Kimi在回答中引入淘寶、京東、唯品會等電商平臺的跳轉鏈接,但更接近流量合作,而非廣告植入。

多家國內AI平臺曾明確表態,暫無“接入廣告”的打算。騰訊首席戰略官在去年11月的財報電話會上就表示,旗下大模型元寶不會嵌入商業搜索結果,“我們專注于盡可能地增加元寶對用戶的吸引力,而非急于進行商業變現”。博查也對21記者表示,沒有競價廣告機制,這是其保障搜索結果質量的優勢。

AI平臺的謹慎不難理解。一旦商業內容介入AI回答,用戶體驗與平臺信譽可能同時承壓。

秘塔AI的首席運營官王益為曾表示,AI搜索通常只呈現5到10條信源數量,如果直接復制搜索引擎的信息流廣告,有不小風險。“比如,用戶提問家里漏水怎么辦,下面可能直接出現一條相關服務商的聯系方式。但如果推薦的服務不靠譜,會直接影響AI的聲譽。”王益為說。

平臺還可能面臨商業偏好的拷問。去年6月,就有用戶發現在微軟Bing上搜索谷歌瀏覽器時,Bing AI只會推薦自家瀏覽器,刻意回避競品,引發了一波對微軟的質疑。

但站在商家和廣告商的視角,反而看好AI引入廣告,因為它意味著一套更規范的商業規則。

在烏東偉看來,現在的GEO更像是一個過渡階段的產物。由于AI缺乏確定的廣告模式,運作規則、激勵邏輯和參與主體都不清晰,所以商家唯有“到水面下競爭”,試圖找到通往AI回答位的路徑。

余劍也認為,一旦AI聊天正式接入廣告,不僅意味著產品具備足夠商業價值,更意味著效果量化、監測工具等配套機制的到位,那時GEO的發展反而會更規范。“數字營銷會進入一個新紀元”。

有些公司已經在為這一刻做準備。Frank所在公司即將上線一款GEO多智能體營銷產品,試圖以智能化的方式,完成更復雜的AI營銷工作。Frank設想,GEO最終不應該只處理“平價電動牙刷哪款好”這類明確需求,而是在用戶表達“牙疼”時,就能自然引出品牌內容。不再是搜索引擎邏輯下的關鍵詞匹配,而是一種新的意圖經濟。

“在今天的商業時代,我們在網上的任何互動,一定程度上最終都會連接到某種商業服務——畢竟要想解決用戶牙疼問題,要么提供治療方案,要么推薦護理產品。”Frank說,自己更多思考的是,如何確保商業信息能融入新規則,在合適的時機、合適的場景被恰當展現出來。

規則,正是當前GEO亟需補上的一環。余劍對此保持樂觀,他認為AI生態的發展速度遠超以往,三個月的變化相當于搜索引擎時代的三年變化,“規范很快就會到來。”但他也坦言,誰也不知道AI最終會變成什么形態。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教授張欣長期研究人工智能治理,此前她對21記者指出,隨著AI成為新的流量入口,商業力量必將試圖影響AI的回答。未來,頭部AI搜索平臺可能效仿搜索引擎,通過競價廣告排名等方式,進行商業變現。

無論是這類付費廣告還是營銷,目前都應該遵循廣告法的規定,比如不得發布虛假信息、不得誤導用戶。但問題在于,AI會讓“廣告”的定義更復雜,影響也更難控制。

“大模型的推理過程更復雜,外界難以洞悉其中的因果邏輯,更可能形成對用戶不利的算法黑箱。”張欣提醒,這類商業信息操縱可能比傳統競價廣告更隱蔽、更難被識別,因此需要保持關注。

責任編輯: 李志強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下載“證券時報”官方APP,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財富機會。
網友評論
登錄后可以發言
發送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
暫無評論
為你推薦
時報熱榜
換一換
    熱點視頻
    換一換
    激情五月中文不卡,欧美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久久亚洲精品影院,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日韩视频中文字暮 | 一本综合九九国产二区 | 中文字幕不卡在线 | 在线视频二区亚洲精品 | 亚洲美女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 中文无遮挡好黄H肉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