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阿里大文娛集團宣布正式更名為虎鯨文娛集團,旗下阿里影業擬更名為“大麥娛樂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大麥娛樂”)。虎鯨文娛將繼續作為阿里巴巴旗下的文化娛樂集團,以優酷和大麥娛樂為核心引擎。
這一消息在行業內引起了廣泛關注。業內人士分析,此次更名并非簡單的品牌重塑,而是阿里大文娛在新的市場環境和技術浪潮下,對自身戰略和業務布局的一次重大調整。
虎鯨文娛將以“內容+科技”為發展戰略
虎鯨文娛集團在5月21日發布全員信稱,此次品牌煥新,與阿里巴巴秉持的“回歸初心,重新創業”一脈相承,也是公司根據自身戰略作出的關鍵決定。
“AI時代要求我們必須更堅定地自我迭代和升級。只有運用科技賦能行業提質增效,才能將文娛行業漫長周期里的不確定變為確定?!比珕T信還稱,未來虎鯨文娛將堅定“內容+科技”雙輪驅動戰略,為用戶提供線上、線下全場景娛樂體驗,為產業伙伴提供全鏈路服務。
虎鯨文娛集團為何要將名稱從“阿里大文娛集團”改為“虎鯨文娛集團”?
全員信中稱,虎鯨身形龐大但靈活聰明,能適應各種復雜環境;典型的群居動物,通過協作維系海洋生態的平衡;擁有豐沛的情感,對人非常友好。這些特質與公司追求“數智、共生、快樂”的理念相契合,阿里動物園也將迎來新伙伴。
優酷首席運營官、阿里魚總裁吳倩表示,在虛擬拍攝領域,虎鯨文娛已在多個城市落地幀享數字影棚,為多家內容合作伙伴提供虛擬拍攝服務,其中虛擬拍攝最多占比近四成;為片方打造的宣發服務平臺燈塔,已經服務了上千個影視合作伙伴,合作影片票房超千億元,為合作伙伴節省了20%以上的宣發預算。
據悉,虎鯨文娛近年來堅持頭部內容戰略,陸續推出《長月燼明》《墨雨云間》《邊水往事》《沙塵暴》等精品劇集。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字生活分析師陳禮騰認為,阿里大文娛的更名,弱化了和“阿里巴巴”標簽的直接關聯,強調業務主體的獨立性,符合阿里巴巴集團“1+6+N”改革后各業務板塊自負盈虧的戰略方向,且更名后進一步強化了品牌親和力與記憶點。
虎鯨文娛旗下阿里影業更名為“大麥娛樂”,則標志著其業務重心從傳統電影向線下演出、IP衍生等多元化娛樂場景延伸。
阿里影業更名為大麥娛樂
同日,阿里影業發布公告宣布,擬更名為“大麥娛樂”。
董事會認為,建議更改公司名稱將有利于公司進一步在全娛樂生態,特別是線下娛樂市場提升其品牌的市場知名度及重塑品牌策略,同時為公司提供更相關及獨特的企業形象和身份;有利于集團的未來多元化業務發展,為消費者提供更高品質的娛樂產業全賽道的現實娛樂注入綜合體驗。因此,董事會相信,建議更改公司名稱符合公司及股東之整體最佳利益。
資料顯示,阿里影業的業務主要包括電影科技與投資制作宣發平臺業務、大麥、IP衍生、劇集制作。自2014年成立以來,阿里影業逐步完成了對內容投制、票務平臺、宣傳發行、影院服務、IP商業衍生、藝人經紀等文娛全產業鏈的整合貫通。
從財報來看,2025財年(截至2025年3月31日年度),阿里影業營收67.02億元,同比增長33%;經調整EBITA盈利8.09億元,同比增長61%,已連續5年實現盈利。
在具體業務表現上,阿里影業本財年主要增長重心來自大麥,電影科技與投資制作宣發平臺業務則同比下滑。
電影科技與投資制作宣發平臺業務是阿里影業的核心業務,但由于部分電影項目不及預期,以及2024年電影行業整體偏弱,該業務成為阿里影業營收的拖累項。2025財年,該板塊收入同比減少約10%至27.12億元。
阿里影業方面表示,《驚蟄無聲》《東極島》《群星閃耀時》《抓特務》《鏢人:風起大漠》《歡迎來龍餐館》《無名之輩2/3》《7天》《特立獨行》《捕風追影》等多部影片將根據市場情況陸續上映或推進拍攝。
大麥分部錄得收入20.57億元,同比增長236%;IP衍生業務分部實現收入14.33億元,同比增長73%。演出市場景氣帶動大麥票務GMV(成交總額)及現場演出內容業務增長。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營業性演出票房同比增長15.4%,大型演唱會同比增長78.1%。
大麥娛樂表示,未來,全新升級的大麥娛樂將保持與頭部內容創作者攜手的初心,與行業合作伙伴共同探索更具原創性的內容,打造更具影響力的娛樂IP,進一步強化IP商業衍生能力,打造更富活力的藝人經紀平臺,創作更多現實娛樂精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