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比利時生物技術公司Orionis Biosciences宣布與羅氏集團成員基因泰克(Genentech)達成第二次多年合作,共同開發針對腫瘤領域新穎且具有挑戰性靶點的小分子單價分子膠藥物,合作金額擬超20億美元。這筆交易,讓分子膠再次站到了全球的聚光燈下。
憑借獨特的作用機制和廣闊的應用前景,分子膠成為跨國藥企巨頭必爭的下一個“金礦”,而國內包括諾誠健華、恒瑞醫藥、正大天晴、華東醫藥等藥企也入局這一賽道。
分子膠賽道為何爆火?中國藥企正迎來怎樣的新機會?
分子膠賽道全球競速升溫
根據Orionis與基因泰克的合作協議,Orionis將獲得1.05億美元預付款,并有資格獲得超20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及銷售分成。這是繼2023年雙方首次合作后,羅氏在分子膠領域的又一次重磅投入,合作總額累計突破40億美元。
據介紹,Orionis的Allo-Glue平臺整合了人工智能(AI)、高通量機器人自動化及化學生物學技術,可系統性分析數億個細胞內蛋白質相互作用事件,加速分子膠的發現與優化。羅氏業務發展負責人表示,分子膠為攻克傳統“不可成藥”靶點提供了革命性路徑,尤其在腫瘤領域潛力巨大。
除了與Orionis的合作外,羅氏還在2023年10月與分子膠明星公司Monte Rosa Therapeutics達成了戰略合作,借助后者的QuEEN平臺,共同開發針對癌癥和神經系統疾病不可成藥靶點的分子膠降解劑。Monte Rosa將獲得5000萬美元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同樣可能超20億美元。
羅氏在分子膠賽道的加碼,僅是跨國藥企(MNC)競逐分子膠賽道的縮影。
除羅氏外,諾華也在與Orionis合作開發分子膠項目。
今年1月,艾伯維宣布以超16億美元與Neomorph達成合作,就腫瘤和免疫學的多個靶點開發新型分子膠蛋白降解劑。2024年10月,Neomorph曾與渤健達成潛在總額14.5億美元的合作,共同開發用于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罕見病和免疫相關疾病的分子膠降解劑。同年2月,Neomorph還曾與諾和諾德達成潛在交易總額超14億美元的合作,開發用于心臟代謝和罕見疾病的新型分子膠降解劑。
近兩年,制藥巨頭充分展露了布局分子膠的熱情。2023年以來,禮來、諾華、渤健、輝瑞、艾伯維、武田、衛材、諾和諾德等巨頭均參與其中,紛紛簽署每項合作總額超過10億美元的分子膠相關領域開發協議。
本土創新力量加速突圍
分子膠技術作為靶向蛋白降解(TPD)領域的創新療法,已成為全球生物醫藥領域的研究熱點。賽道的爆火離不開分子膠獨特的機制和治療優勢。
記者采訪了解到,通俗地講,傳統藥物更類似于“鎖鑰模型”——找到靶點蛋白的活性位點,像鑰匙開鎖那樣精準配對并發揮阻斷功能。而分子膠藥物,則像“蛋白質紅娘”一樣,可以將兩個原本“不熟”的蛋白強行“撮合”到一起,改變它們的互動方式,激活或抑制關鍵信號通路。因此,它也被稱為“藥物界的樂高”——誘導兩種通常不相互作用的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克服不可成藥難題。
據行業人士介紹,除了分子膠的天然優勢,它設計難度大、技術壁壘高,從源頭上限制了競爭者的數量。對于掌握分子膠核心技術的藥企而言,意味著可以在相對較長的時間內保持競爭優勢,獨享市場紅利,因此也引得眾巨頭紛紛重金押注。
當跨國巨頭跑馬圈地時,中國藥企正以“自主研發+AI賦能”雙輪驅動實現技術突圍。
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包括諾誠健華、恒瑞醫藥、正大天晴、華東醫藥、康龍化成、分迪藥業、康樸生物等上市巨頭和新銳Biotech紛紛在布局分子膠新藥業務。
例如,諾誠健華基于公司的分子膠平臺研發的高效選擇性IKZF1/3降解劑ICP-490,正在開展單一療法或與其他療法聯用治療多發性骨髓瘤(MM)、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等血液腫瘤的臨床試驗。
恒瑞醫藥的HRS-3738(靶點CRBN-E3連接酶),正在開展單藥/聯合(含地塞米松方案)治療MM和NHL的Ⅰ期臨床試驗。
康樸生物KPG-818膠囊用于治療復發或難治多發性骨髓瘤的臨床試驗也在國內獲批,該藥物在美國開展的治療多種血液腫瘤的I期臨床試驗已經結束。
此外,AI技術也成為本土企業差異化競爭的關鍵點之一。達歌生物的GlueXplorer平臺已積累超一萬種分子膠化合物數據,藥明康德的分子膠DEL庫則為全球藥企提供篩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