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深圳創新“四姐妹”:“中國式創新”的戴維斯雙擊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作者:曹媛2025-05-22 09:41

已建立45年的深圳經濟特區,正在誕生一批科技創新巨頭,領銜者是華為、比亞迪、騰訊和中國平安等市值萬億及以上的科技巨頭,我們稱之為深圳創新“四姐妹”。

對標國際,國際投行用西部片《七俠蕩寇志》評論美股近年來因其市場主導地位、技術影響力,以及影響消費者行為和經濟趨勢而廣為人知的七家公司,包括蘋果、谷歌、亞馬遜、微軟、Meta、特斯拉、英偉達。

時移事易,人工智能的發展,引發全球對中國科技資產的價值重估,有人將其譽為中國的“斯普特尼克時刻”。當世界投資者將目光轉向中國,尋找投資錨定物時,深圳在全球科技版圖中占據重要地位,已孕育出眾多引領行業發展的科技創新巨頭。

深圳創新“四姐妹”有共性特征:它們市值基本在1萬億元以上,營收均在6000億元以上,最高者平安的營收已超1萬億元。在代表創新的具體指標中——持有有效授權專利數量均超過5萬件,最高者華為甚至超過15萬件。

更重要的是,南方財經智庫研究員認為,以深圳創新“四姐妹”為代表的科技巨頭正在構建起“產業+科技”復合型創新生態體系。

當中國智能制造疊加研發投入帶來科技平權的成本優勢,業內認為,中國科技產業正形成一場“中國式創新”的戴維斯雙擊。

創新A面:市值、營收硬實力“交鋒”

美股“七姐妹”被認為是其“長牛”的重要權重股,是重要壓艙石。

深圳創新“四姐妹”的市值均超1萬億元。其中,騰訊市值規模最大,最新約為4.75萬億港元。華為未上市,騰訊在港股上市,比亞迪、中國平安A+H上市。為方便統計,以港股估值觀察。

截至5月20日收盤,騰訊控股(0700.HK)、比亞迪(1211.HK)、中國平安(2318.HK)總市值分別為4.75萬億港元、1.35萬億港元、0.97萬億港元,近期中國平安市值一度重回萬億。據WIND數據,2025年以來三家公司分別漲約25.06%、66.77%、4.46%。

另一組數據亦可佐證,科技驅動品牌價值增長。據2025年凱度BrandZ最具價值全球品牌價值百強榜,蘋果、谷歌、微軟分列前三名,騰訊、華為和中國平安分列第11、第39和第84名。該榜單認為,“技術驅動的顛覆性業務品牌已成為各行業價值躍升的核心動力。其中,騰訊以卓越的品牌綜合實力、華為憑借創新精神和深厚的技術累積、平安以穿越周期的品牌韌性和創新動能贏得認可。”

在營收方面,深圳創新“四姐妹”表現較為亮眼,2024年部分企業甚至交出了一份史上“最強財報”。四家企業2024年營收均超6000億元,最高的中國平安營收達1.03萬億元。

具體來看,2024年,騰訊全年營收6603億元,增長8%;歸母凈利潤為1940.73億元,大幅增長68%,創下歷史新高。

這是時隔四個季度后,騰訊營收增速重回兩位數。“2024年四季度收入取得兩位數增長,主要得益于AI賦能的廣告平臺升級、視頻號用戶參與度提升以及長青游戲的增長。”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表示。

而從全球汽車行業來看,比亞迪去年營收已經超越奧迪與特斯拉。2024年比亞迪全年營收7771.02億元,同比增長29.02%;歸母凈利潤402.54億元,同比增長34%。

華為去年全球銷售收入8621億元,營收同比增長22.42%;凈利潤626億元,同比減少28%。這是史上第二高,營收增速也相比上一年度明顯加速。

而在中國保險股正開啟“慢牛之路”時,去年中國平安營收10289.25億元,同比增長12.6%;歸母凈利潤1266.07億元,同比增長47.8%。從保險業的一個重要指標來看:平安2025一季度資產規模超越13萬億元,連續多年穩居全球保險集團第一位。

在5月13日的年度股東大會上,平安集團管理層表示,判斷一個公司的核心價值要看行業、看公司、看價格。

行業方面,保險業在中國正進入黃金期;公司方面,“綜合金融+醫療養老”戰略雙輪并行、科技驅動,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價格方面,平安目前估值處于歷史低位,股息率穩定。平安管理層強調信心,“是金子一定會發光”。

拉長周期來看,深圳創新“四姐妹”,從行業、公司、價值等復合維度評價,經得起時間檢驗。

圖片來源:新華社

創新B面:高研發投入、專利表現亮眼

除上述經營“硬指標”外,深圳創新“四姐妹”在研發投入、專利數量等創新指標也呈現居于領先地位。

深圳是一座“創新之城”,專利授權量商標注冊量全國居首。深圳市2024年知識產權白皮書顯示,該市專利授權量24.19萬件,連續7年居全國首位;PCT國際專利申請量1.63萬件,連續21年居全國首位。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110件,是全國平均水平的7.9倍。

其中,尤為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平安。該公司以金融為主業,但在科技投入、專利獲取上的表現也很亮眼。

據平安集團年報,2024年,平安研發費用達180億元(占營收1.76%),平安擁有2.1萬名科技開發人員及3000名科學家,包括500余名算法專家;截至2024年末,平安集團專利申請數累計達55080項,位居國際金融機構前列;另據《專利分析白皮書》,平安在金融科技、醫療健康兩大行業的全球專利榜單位居榜首,專利申請量分別達8582個、4176個,甚至超越傳統醫療巨頭西門子等。

在這一輪科技敘事熱潮中,高盛提出了一個全新的中國股市AI投資框架,中國平安是唯一一家被列入“非科技領域收入增強型(AI驅動營收增長)”這一主題類別中的金融保險公司。

一家金融機構成為重要AI投資標的,這令業內察覺到了這家金融企業的B面——被忽略的“科技本色”。

近日,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在股東大會上提到,人工智能有四大要素:算法、數據、場景、算力,“目前中國平安有龐大的數據庫(包括五大醫療數據庫、三大金融數據庫、一個公司經營庫),有服務、理賠、風控等全世界金融行業最豐富的應用場景,更有兩大算力中心(深圳、上海)支持”。

目前人工智能已在平安主業的各個環節全面鋪開,2024年中國平安AI坐席服務量約18.4億次,覆蓋平安80%的客服總量。公開資料顯示,平安聚焦自研AI技術打造創新底座,深化金融和醫養領域垂域大模型的建設,積累超3.2萬億高質量文本語料,31萬小時帶標注的語音語料,超75億圖片語料,語音、語言、視覺大模型場景準確率行業領先。

深圳創新“四姐妹”中,其余三家均為科技巨頭。華為的專利數量最多、研發投入力度也最大。

華為在短短數年內從受制于技術封鎖到自主研發出全棧芯片及原生鴻蒙操作系統,這便得益于持續的研發投入和科技前瞻。據統計,2024年華為研發投入達1797億元,約占全年收入的20.8%。截至2024年底,研發員工約11.3萬名,占總員工數量的54.1%,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權專利超過15萬件。

在汽車領域,比亞迪憑借電動車垂直整合能力,單車平均成本較特斯拉低15%,2024年全球銷量達427萬輛也遠超特斯拉。2024年,比亞迪研發投入金額達542億元,占營業收入6.97%,研發人員數量達到12.2萬名,全球累計申請專利59691件。

作為中國互聯網生態的巨頭,騰訊具備全面的數據集、龐大的用戶基礎、高質量的內容(視頻、圖片、文本)以及微信生態內的豐富應用場景,是AI等技術落地應用的最佳“試驗場”,其AI戰略也正進入重投入期。

2024年,騰訊研發投入達706.9億元,2018年至今累計投入3403億元。截至去年底,騰訊全球專利申請公開總數超8.5萬件,授權數量超4.5萬件。截至2025年3月初,騰訊集團正式員工人數超55000人,其中科技類人才超過40000人,占比73%。

創新C面:復合型生態成創新范式

美國科技“七姐妹”的發展時間各異,發展路徑也有所差異。但其大多或從最初的單一業務逐步橫向多元化發展,或在垂直領域深耕整合。

例如,微軟、蘋果成立于上世紀70年代,分別以軟件和硬件起家,目前微軟仍主營軟件、兼顧硬件與云計算,蘋果則從硬件向軟件拓圍、趨向軟硬一體化。

亞馬遜、谷歌、Meta屬于互聯網應用服務企業,亞馬遜最早布局云計算,谷歌人工智能發展迅猛,Meta更偏重元宇宙。

英偉達、特斯拉起點是硬件技術,在AI驅動下英偉達數據中心業務快速發展,特斯拉自動駕駛電動車銷售增速較快。

這提示我們,科研創新呈現出多面性,除“小而美”特色的研發創新,更多的是跨區域、跨領域、跨學科、跨產業的復合式創新。

記者注意到,以深圳創新“四姐妹”為代表的企業,通過結合自身科創資源及產業稟賦,構建起“產業+科技”的復合型創新生態,這成為持續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布局未來產業發展的關鍵力量。

從企業內部來看,他們構建了富有彈性的創新機制,既激勵各部門自主開展運作,又在戰略層面維系高度協同性;于企業外部而言,他們借助外部協作、投資等方式,進一步拓展自身生態系統。如此一來,企業不僅能夠獲取更多的技術與市場資源,還可以迅速對市場變化和用戶需求做出響應。

騰訊在其核心業務QQ和微信社交平臺取得成功時,內部便開始向多元化事業部轉型。通過轉型,騰訊從單一的社交平臺擴展為包括游戲、金融科技、云計算等多個領域在內的龐大的生態系統。

在外,騰訊通過戰略性投資進行多領域布局,投資板塊曾一度貢獻騰訊三分之一利潤。過去數十年,騰訊投資涉及文娛傳媒、游戲、企業服務、電商零售、本地生活、社交網絡、人工智能、房地產、物流等超20個板塊。如今騰訊正持續加碼AI產業。

華為目前已形成的六大業務線正“齊頭并進”,包括ICT基礎設施業務、終端業務、云計算業務、數字能源業務、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芯片與器件業務。

2024年,華為計算產業得益于提前十年的布局,抓住AI機會取得較大增長,ICT基礎設施業務營收3699.03億元,同比增長4.9%;終端業務重回增長快車道,鴻蒙生態正在取得歷史性突破,Harmony OS NEXT打破移動操作系統兩極格局,為世界提供繼安卓、iOS外的第三種選擇。

華為云持續優化業務結構,云計算業務營收385.23億元,同比增長8.5%;數字能源堅持質量優先,業務營收686.78億元;華為還積極與車企合作,推動汽車產業的智能化轉型,進一步拓展生態邊界,去年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營收263.53億元,同比增長474.4%。

而身處汽車制造業的比亞迪,更能體現出“產業+科技”復合型創新生態的優勢。比亞迪左手通過“產業鏈垂直整合”,覆蓋電池、電機、電控等全產業鏈,減少對外部供應商的依賴,實現成本自主可控;右手形成“技術魚池”,掌握電池、電機、電控及車規級芯片等新能源車全產業鏈核心技術。

正如比亞迪集團執行副總裁、汽車工程研究院院長廉玉波所說,“比亞迪已經從點狀創新進化到了網狀創新”。也就是說,比亞迪在多個領域或技術網絡上形成關聯、相互支撐的創新網絡。

金融領域,中國平安也是“產業+科技”復合型創新生態的典型代表,因為平安已經不是傳統意義的保險公司,而是定位為國際領先的“綜合金融+醫療養老”服務集團。

一方面,中國平安迎來金融、醫療和養老三大行業巨大的市場規模和增長潛力,另一方面現代金融業正經歷從“純金融服務”向“金融+服務”的深刻轉型。平安通過“服務差異化”構建核心競爭力,憑借AI科技賦能,這也令市場更加期待“富國銀行+聯合健康”升級版的模式打造。

復合型創新生態提供了多元業務應用場景。如在養老領域,平安創造性地推出中國式的“居家養老”模式,為客戶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養老管家”服務,整合“智能管家、生活管家、醫生管家”三大功能模塊,覆蓋“醫、食、住、行、財、康、養、樂、護、安”十大服務場景,在“9073”養老格局下探索高品質的醫療、健康和養老服務供給。目前平安的居家養老服務已覆蓋全國75個城市,超19萬名客戶獲得居家養老服務資格。

據平安集團聯席首席執行官郭曉濤分析,金融行業經歷三個階段:拓荒期、高速發展期、平穩發展期,如何應對同質化的存量競爭?

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醫療養老成為剛需。中國平安的“綜合金融+醫療養老”戰略帶來“3低1高”價值,即低獲客成本、低運營成本、低風險成本、高客戶留存,構建差異化生態競爭壁壘。

有專家認為,“企業的規模化擴張就像是讓一棵樹不斷長大,多元化擴張就像是栽種好幾棵樹,而生態化擴張就像是一個原始森林,會不斷吸引、孵化多樣化新生物種。”

深圳創新“四姐妹”正通過生態化擴張逐漸形成科技創新的“創新雨林”。

責任編輯: 陳勇洲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下載“證券時報”官方APP,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財富機會。
網友評論
登錄后可以發言
發送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
暫無評論
為你推薦
時報熱榜
換一換
    熱點視頻
    換一換
    激情五月中文不卡,欧美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久久亚洲精品影院,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在线观看欧美亚洲 | 亚洲午夜草久久 | 午夜福利福利视频网 | 亚洲五月激情在线 | 久久福利网站免费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