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金融市場迎來重要調整,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均如期調降10個基點。作為居民住房貸款的定價基準,LPR的下調將直接傳導至房貸領域。以30年期100萬元等額本息貸款為例,利息總額將減少近2萬元,切實減輕背負房貸居民的還款壓力。
而在LPR調降的同一天,六家國有大行和招商銀行同步下調存款利率,1年期定存年化利率普遍降至0.95%左右,降幅達15個基點;3年期和5年期等長期限定存年化利率更是下調25個基點。
存款利率降幅高于LPR降幅,這一調整有助于緩解銀行凈息差不斷收窄的壓力,進而提升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與意愿。
從居民角度來看,存貸利率雙降帶來的影響是綜合性的。對于負債較多的居民來說,貸款利率下降將減輕其債務負擔,增加可支配收入,提升消費能力。對于擁有一定資產的居民來說,存款利率下降將使其非現金資產的內在價值提升。
我國居民的資產結構中,房產占據重要地位。當下較低的存款利率,疊加已充分調整的房價,使得部分城市房地產市場估值水平趨于合理。
中指院數據顯示,2025年4月,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租金房價比分別為1.49%、1.68%、1.63%和1.49%,均高于同期國有大行5年期定存1.3%的利率。這意味著一套價值100萬元的房產,持有5年的租金總收入比銀行利息多出1萬元以上。在一些一線城市和強二線城市,部分居民已通過購置低價高齡住宅,經重新裝修后出租,實現穩定的凈現金流入。
從資產定價原理而言,利率的微小波動,經多年現金流折現累加,會對資產價值產生顯著影響。例如,一套年租金3萬元的房產,當貼現率從1.1%降至0.95%時,其70年貼現價值將從146萬元增至154萬元,增值8萬元。
證券資產同樣是居民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2024年,滬深300的股息率接近3.6%,二級市場10年期國債利率也超過1.6%,均大幅高于定期存款利率。基于貼現原理,存款利率下降時,股票、債券等證券資產的內在價值將隨之提高。
近年來,隨著存款利率走低,“存款搬家”現象愈發明顯,銀行理財規模與非銀機構資產規模不斷增長,其中很大一部分資金就來源于居民存款的轉移。
貨幣為資產計價,利率作為貨幣的價格,其變動將深刻影響資產價格。存貸利率下調不僅直接降低居民利息負擔,更將為居民財產增值創造有利條件。
標準化的證券資產在金融市場高頻交易,利率調整對其價格的影響立竿見影;而房產等實物資產交易零散,利率變動的影響雖需時間顯現,但資本逐利的特性決定,隨著時間推移,利率持續下調對實物資產價值的影響終將全面、直觀地展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