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地時間5月12日上午,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旨在降低處方藥價格,與國際同等國家接軌。
該行政令要求政府向制藥商傳達價格目標,確保作為全球最大處方藥采購方和資助方的美國能獲得“最惠國”定價,但具體價格降幅尚未公布。
當地時間5月11日,特朗普曾在社交平臺發文透露,最終美國藥品價格將下調30%至80%,簽署此次行政命令之前的幾個小時前,他再度發文,強調“藥品價格將下調59%”。
簽署此次行政命令之前,北京時間5月12日,特朗普的小作文曾導致中日韓一些醫藥股股價大跌,中國股市中,港股的創新藥板塊指數就下挫3.16%。
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處方藥降價行動,到底會對全球生物醫藥行業帶來哪些影響,是否能夠落地?
影響幾何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醫藥市場,其藥品定價機制允許創新藥根據臨床價值設定較高價格。
此次特朗普認為,最新數據顯示,即使考慮美國市場現有的折扣,該國品牌藥價格仍是其他國家價格的3倍以上。美國人口不足全球5%,卻承擔著全球藥品利潤的約75%。
一位從事中國醫藥國際合作的研究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美國藥品價格高的原因根源于美國醫療服務體系人工成本和定價機制,本質上并不存在美國補貼其他國家制藥商價格的,很多利潤是留給了美國本土制藥企業和保險機構。
近年來,中國有多款創新藥實現在美上市,涉及的企業包括百濟神州、傳奇生物、君實生物、億帆醫藥、和黃醫藥、復宏漢霖等企業。
這些公司中,百濟神州在美上市的創新藥,主要依靠自己的商業化團隊在運營,其他企業更多是依靠合作伙伴在運營。百濟神州一半以上的收入來源于美國市場。
公開資料顯示,百濟神州收入中貢獻最大的藥品,BTK抑制劑百悅則在美國的售價為:30天療程12935美元,這個價格,約為中國市場的16倍。
再如君實生物的PD-1特瑞普利單抗,當前中國年治療費用僅有3.3萬元,在美國定價年治療費用為110.6萬元,是中國價格的近34倍。
醫藥魔方董事長周立運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我們國內價格較低,美國價格平均是我們的十幾倍。如果中國的價格被納入美國參考價格,意味著在美國也只能低價銷售,市場規模急劇縮小。”
中國一位創新藥企總裁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如果美國藥品降價政策生效的話,對全世界創新藥行業的影響巨大。
能否落地
不過,退一步講,美國的藥品降價行動,能否真正生效,仍然存在不確定性。
美國藥品費用支付中,商業醫療保險占比頗大。商業醫療保險在醫療中的高消費支出也刺激了醫藥創新,美國醫藥產業研發技術的創新水平在全球范圍內居于首位,由美國FDA首先批準上市的新藥約占全球市場的64%。新藥帶來的可觀利潤吸引了更多資本投資于醫藥研發,市場需求和醫藥創新之間形成良性循環,并由此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根據美國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服務中心數據,截至2019年底,美國約2億人參加了商業醫療保險,覆蓋率高達59.1%,明顯超過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 Plan)和醫療援助計劃(Medicaid Plan)分別覆蓋的0. 59億人和0. 73億人。商業醫療保險賠付支出達到1. 2萬億美元,占國民健康支出的33. 3%,同期Medicare和Medicaid的支付僅分別占22. 2%、17. 1%。
醫療戰略咨詢公司Latitude Health創始人趙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行政令雖然看上去影響很大,但美國法律禁止政府和藥企直接談判,只有通脹削減法案(IRA)開了一個口子,但每年規定談判的藥品數量,今年只有15個。IRA還規定,藥價漲幅超過通脹的部分,藥企必須將超出部分作為罰款繳納給政府。但目前來看,沒有其他政策工具可以實施降價的舉措,因為美國藥價談判都是由PBM(藥品福利管理公司)來進行的,而不是政府,因此政策工具的缺乏對其政策實施會有影響。
前述從事中國醫藥國際合作的研究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美國總統特朗普先是通過新媒體宣布重要信息,維持了其就任后的行事風格,具體是否會真正落實,尚有一定變數,但毫無疑問有利于拉近其與支持選民的距離,為后續政策吹風造勢。他也履行了其競選時醫保改革的承諾。此次高調宣布藥品降價,后續無論成敗或成色幾何,都已經對承諾做了回應,回應了廣大民眾的關切,為夯實自己的執政基礎搶了熱點。
該人士認為,此次降價行動依據是援引《平價醫療法案》中的相關條款,但美國醫藥費用支出主要是由商保支付,大概率會招致制藥公司和商保公司的法律反訴,前景并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