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長三角三省一市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0388.66億元,占全國GDP比重為25.22%,以全國經濟四分之一的體量繼續挑起大梁。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一季度長三角三省一市GDP整體增加了6839.2億元。
分省份看,一季度江蘇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3088.6億元,同比增長5.9%;浙江GDP為22300億元,同比增長6.0%;上海GDP達到12735.06億元,同比增長5.1%;安徽GDP為12265億元,同比增長6.2%。
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一季度長三角整體經濟穩中向好,新興產業增長成為經濟發展核心亮點,這一勢頭說明前期的產業調整已經有了效果。同時,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下,要素跨地域流動逐漸惠及產業升級發展,臨近地區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產學研一體化、產業互動發展日趨活躍。此外,一季度長三角外貿出口表現不錯,外貿產品和出口地結構不斷優化,刺激消費市場的成效也逐漸顯現。
曾剛認為,內外貿互動仍有較大潛力可挖,長三角需要發揮一體化聯動優勢,加強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與共建“一帶一路”的鏈接,充分利用、不斷深化與RCEP國家合作機制。未來,要用好國內統一大市場建設機會,不斷完善產業體系,在卡脖子技術的自主研發、跨地域世界級產業集群聯合建設等多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強化與國內其他地區之間的合作,在產業飛地、創新飛地建設方面主動作為。
高技術制造業快速發展
從經濟增速看,一季度,長三角三省一市經濟增速從高到低分別為:安徽(6.2%)、浙江(6%)、江蘇(5.9%)、上海(5.1%)。
從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看,一季度長三角三省一市由高到低排名依次為:上海(6.5%)、安徽(4.2%)、浙江(2%)、江蘇(0.4%)。一季度,江蘇的制造業投資、基礎設施投資保持高位增長,但受全省房地產開發投資拖累明顯。
從外貿看,一季度,長三角區域進出口總額3.87萬億元,占全國比重達37.6%。其中,浙江外貿進出口總額1.29萬億元,增長7.3%,對全國增長貢獻率居全國首位。同期,安徽、上海、浙江、江蘇外貿出口增速分別為17.3%、12.6%、11.1%、9.6%。
一季度,工業是三省一市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在當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背景下,長三角三省一市均在發力高技術制造業。從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看,安徽以9.2%領跑,浙江以8.9%緊隨其后,江蘇以8.2%位居第三,上海則以3.7%墊底。
具體到高新技術產業,長三角三省一市表現都比較亮眼,也各有特色的工業產品。
江蘇的新能源汽車、服務器等工業新產品產量增長快。一季度,江蘇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51.4%。先進制造業較快增長。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2.9%、11.2%。
江蘇省社科院社會政策所所長、研究員張春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江蘇一季度經濟數據亮點突出,經濟規模居前列,體現產業升級成效,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但投資方面問題明顯,固定資產投資尤其是房地產投資成為拖累因素,這反映出江蘇在投資結構優化方面還需努力,應進一步引導資金向新興產業等領域傾斜,以實現更健康穩定的經濟增長。
在曾剛看來,長三角未來進一步發展,關鍵在于向外拓展,如何把邊緣變成節點。
“產業發展好之后,企業資源也可能盤活,給周邊區域制造投資、就業機會,進而帶動人才吸引的良性循環,江蘇房地產投資下降的問題也會逐漸找到突破口。”曾剛表示。
一季度,浙江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3.2%、13.1%和10.3%。從產品看,浙江的筆記本計算機、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等產品產量增長快,其中筆記本計算機產量增長70.2%。
一季度,上海三大先導產業制造業總產值同比增長7.2%。其中,人工智能制造業產值增長13.2%,集成電路制造業增長8.9%,生物醫藥制造業增長2.8%。
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長王振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上海一季度經濟數據總體符合預期,略高于去年同期。經濟結構延續著積極的進步態勢,前沿技術的先導產業更趨強勁,高端的服務業基底更加厚實,高品質的生活消費升級趨勢更加明顯。
王振表示,一季度上海工業增長加快,明顯好于去年同期,特別是三大先導產業。同時,上海服務業繼續保持較好增長勢頭,其中信息服務業、交通運輸仍然實現兩位數增長,金融業增長達到9.4%,比去年同期高出4.3個百分點。
安徽一季度的工業依舊表現出色。整體看,一季度,安徽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20.1%,比規模以上工業高10.9個百分點。
安徽的裝備制造業特別是汽車制造業增長較快,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一季度也保持超20%增速。一季度,安徽汽車產業迎來“高光時刻”,全省汽車產量76.2萬輛,新能源汽車產量37.9萬輛,分別增長18.2%、83%,躍居全國第一。
在曾剛看來,安徽的省會首位度非常高,特別是新興產業發展勢頭迅猛。不過,安徽北部發展相對遲緩,沒有很好地分享中部科創資源匯集、新興產業發展的優勢。
曾剛認為,未來安徽需要考慮如何讓省會中心的技術向邊緣地區擴散,逐步搭建創新網絡,推動合肥科技成果在皖北、皖南的轉化應用。同時,可以借助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機遇,強化皖南地區與浙江杭州的生態共治、科創共享、產業(集群)共建,強化皖北地區與江蘇徐州的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的聯動,拓展安徽發展視野、渠道與機會,實現從長三角末梢向區域發展中心的新跨越,為高端要素匯集、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季度均發力提振消費
消費是長三角三省一市發力的重點,一季度,各省份消費分化趨勢明顯。
從社消零情況看,安徽、江蘇、浙江、上海社消零增速分別為5.8%、5.6%、4.5%、-1.1%。
王振分析,消費仍然是上海當前的短板。一季度,上海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1.1%,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的增速只有2.4%,明顯低于整個服務業的增速。
進入二季度,長三角三省一市經濟發展的重點方向是什么?
除了長期主義發展科技創新、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長三角三省一市均提出提振消費具體舉措。
在王振看來,當前外貿出口形勢比較嚴峻的現實下,要把提振消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對上海或長三角其他地區來說,要加快落實中央的相關政策,加快出臺一些更有針對性、更有力度的穩經濟、促消費措施。最近出臺的提振消費舉措針對性強,有很多創新突破點,而且是系統集成的,但提振消費既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一個中長期工程。
王振建議,上海要發揮消費拉動作用,可以學習借鑒日本東京、大阪的一些做法和經驗。例如,在城市的更新發展中,要樹立更加鮮明的國際大都市旅游立市、消費立市發展理念和建設行動,要建設包容性更強的經營環境,努力降低商家經營成本。要提升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發放消費券、提供消費優惠、以舊換新等要提高針對性。
當前,長三角三省一市密集出臺提振消費相關政策。
4月24日,安徽省政府新聞發布會上公布《安徽省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實施方案》,部署實施消費能力提升、新型消費培優、傳統消費升級、外來客源引留、消費設施提升、消費環境改善、限制措施清理優化等七大行動。
4月22日,上海市商務委發布《關于進一步優化上海餐飲企業發展環境的若干措施》,旨在通過五項具體措施提振消費、擴大內需,穩定和擴大餐飲消費。早在4月21日,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龔正主持召開市政府常務會議,會議原則同意《上海市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
今年3月中旬,浙江出臺《大力提振和擴大消費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實施居民增收、減負、提升消費品質、優化消費環境等7大行動,有力釋放商品和服務消費潛力。
今年以來,江蘇加力擴圍推進消費品以舊換新工作。1月中旬,江蘇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印發《關于2025年加力擴圍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通知》。
張春龍認為,江蘇在二季度加力擴圍推進消費品以舊換新,是明智且具潛力的消費發力方向。這一舉措能有效刺激消費、拉動內需,為經濟增長注入動力。消費品以舊換新涉及領域如家電、汽車等,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既能滿足居民消費升級需求,又能促進產品更新換代,推動相關產業良性發展,有望推動江蘇經濟在二季度進一步向好。
(實習生王梓欣對本文亦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