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壽根(經濟學教授、西方經濟學博士生導師)
凱恩斯主義發軔于1929年至1933年大蕭條這個重大經濟事件。當經濟出現下行壓力時,政府應當干預,甚至可以采取赤字政策,這是凱恩斯主義的“標簽”和核心。當前,經濟學各大流派就經濟出現衰退時政府應果斷干預這個問題已經達成共識。但就政府如何干預、穩定經濟應選擇哪個關鍵環節,尚未達成共識,而這又是不容回避的問題。要正確認識穩定經濟的關鍵環節在哪里,需要反思1929年至1933年大蕭條的來龍去脈,反思羅斯福新政。這其中有不少誤解,從而擾亂了政府穩定經濟主攻方向的確定。
在1929年至1933年大蕭條之前,美國出現了“柯立芝繁榮”,以股市為代表的泡沫經濟和以工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都出現了空前的“高漲”局面。自1923年至1929年,許多美國居民利用杠桿投資股市樓市,紐交所上市公司股票市值由270億美元上升至870億美元,年均增長率超過20%;1925年美國新房建筑許可證發放量比1919年上升了208%,自1919年到1927年房地產投資占GDP的比重年均超過10%,1923年至1926年還出現了著名的佛羅里達州房地產大泡沫。在“柯立芝繁榮”期間,居民通過股市樓市投資以及正常就業,積累了財富,大量購買汽車、電視、冰箱等,參與各種娛樂活動,包括看電影、聽音樂等。“繁榮”的背后常常隱藏著巨大的危機。在“柯立芝繁榮”之后,美國爆發了歷史上最大的一場經濟危機。
關于1929年至1933年的大危機,至今有兩個誤解或錯誤的認識,而糾正這兩個誤解或錯誤的認識,對于找到穩定經濟的關鍵環節至關重要。
第一個是對造成這次大蕭條的關鍵原因沒有搞清楚。一般觀點認為造成1929年至1933年大蕭條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嚴重過剩。其實這只是表象,內在的原因是經濟周期在后面作祟,即經濟繁榮過后便是衰退和蕭條,泡沫越大,衰退和蕭條就越嚴重。造成當時美國產能嚴重過剩的原因有多種。比如,壟斷造成經濟的無序競爭。又如,出口需求大幅萎縮,當時美國的商品出口到歐洲,兩個因素導致歐洲對美國商品的需求大幅縮減,一個是美國與歐洲爆發貿易戰,另一個為因戰債問題美國關閉了對英法的金融市場,致使英法缺乏美國的金融支持,經濟受到重大影響而減少了對美國的進口。但最為關鍵的原因為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在乘數效應的作用下,大幅萎縮。而造成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萎縮的關鍵原因為股市樓市崩盤。正是由于股市樓市崩盤,當時美國居民財富大幅縮水,無力消費和投資,進而造成生產嚴重過剩。所以,歸根結蒂,造成1929年至1933年大蕭條、生產嚴重過剩的核心原因為股市樓市崩盤。
第二個是誤以為大蕭條結束是因為羅斯福聽取并采用了凱恩斯的理論和政策主張。凱恩斯自20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著重研究大蕭條問題,因為20世紀20年代的英國陷入較長時間的蕭條當中,實體經濟萎靡不振,失業率超過10%。有觀點指出,羅斯福為了對付大蕭條,聽從了凱恩斯的建議,推行新政,實施了政府大規模干預經濟的政策。而事實是,羅斯福開始推行新政的時間為1933年,凱恩斯的傳世之作《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1936年才出版,其間羅斯福見了凱恩斯幾次,羅斯福覺得凱恩斯更像個數學家,所以并沒有過多在意凱恩斯的經濟理論和政策主張,羅斯福推行新政主要還是他自己的主意。而且,據凱恩斯本人講,《通論》中有不少內容是根據他的演講稿整理而成,整個理論系統并不是很完整,邏輯性也需要提高。因此,凱恩斯理論對羅斯福新政產生的影響被后世的經濟學家夸大了。凱恩斯理論和政策主張真正產生“革命”性的影響是在“二戰”結束之后。
凱恩斯在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率和流動性偏好三大心理規律的基礎上得出一個重要結論:導致大蕭條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凱恩斯進而認為,在蕭條時期,財政政策比貨幣政策的效果更明顯、更好,政府應主要通過發行公債融資擴大采購和投資,政府投資主要的方向為興辦公共工程。凱恩斯對大蕭條的解釋是對的,但他并沒有真正搞清楚為什么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不足。所以他的政策主張只停留在通過擴大政府需求彌補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不足上面。凱恩斯最大的疏忽在于將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不足的原因歸結為三個心理規律上。實際上,當時導致美國有效需求嚴重不足的根本原因在股市樓市崩盤了,而居民的財富主要為股票和不動產,居民的財富因此遭到血洗,已經沒有能力擴大消費和投資了。1929年美國居民的消費總量占GNP的比重超過70%,消費不足必然導致生產過剩和大蕭條。1932年美國的失業率達到25%。羅斯福實施的“新政”確與凱恩斯的主張不謀而合,但歷史學家指出,羅斯福新政有效緩解了經濟危機,避免了經濟危機的進一步惡化,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失業問題和經濟危機,美國真正全面走出經濟危機是“二戰”之后的事。更何況,在羅斯福實施其新政之前,胡佛也采取了一系列對付大蕭條的政策,其中包括擴大信貸(自1929年到1933年美國聯邦儲備銀行持有的政府債券增長了6倍)、實施大規模失業救濟、興建公共工程、支持農產品價格、扶持不穩定的商業;等等。胡佛對付大蕭條打出的“組合拳”,有不少與羅斯福新政內容是一樣的。后人實際上誤會了胡佛總統。胡佛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不要政府工資的總統,他獲得的第一桶金是在中國,他的妻子中文講得很好。1929年10月美國股市崩盤以及之后發生的幾年大蕭條不能把責任都歸咎于胡佛,其根本原因為在柯立芝繁榮期間美國泡沫經濟的泡沫過大。柯立芝繁榮期間泡沫經濟的泡沫早晚都會破,只不過正好發生在胡佛總統在任期間。這個“鍋”本來是柯立芝背的,但柯立芝聽從了哈佛大學教授瑞普利的建議,放棄了連任1929年至1933年總統的競選。基于上述分析,對付大蕭條或穩定經濟,究竟將核心環節放在何處,需要再思考。
正是由于美國股市樓市崩盤導致居民財富巨額縮水,導致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大規模減少,進而引發大蕭條,所以穩定經濟的核心環節還是應放在股市和樓市方面,尤其是應放在股市方面。股市逐步繁榮了,有助于居民財富的增長和投資熱情的高漲。居民財富增長了,就會消費,就會投資,就會購買住房,如此對實體經濟和泡沫經濟都是利好,如此就形成了良性循環,經濟就會趨于穩定。以美國為例。美國經濟強的時期,都是美國股市強的時期。若美國股市崩盤,美國經濟必定崩盤。如果時間回到1933年,羅斯福將大量投資于公共工程的錢,用于救股市、樓市,美國居民的收入由此恢復上漲,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自然會被再次激活,那么,這是不是也是一種思路或是一種更好、更快、更低成本擺脫大蕭條的方法呢。美國曾在2020年上半年將穩定經濟的主攻方向放在股市上,并采取了極端的穩定股市政策,僅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擺脫了金融危機,之后的幾年美國經濟得以穩定增長。
本報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