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股份回購、增持的新常態已經形成。
今年以來,全球股市處于牛市周期,A 股與港股市場更是“氣勢如虹”,其中,上證指數重回4000點;恒生指數亦創四年來新高,恒生科技指數更是一度突破6600點的歷史新高。在這一背景下,產業資本的回購增持熱情仍一直處于高位。
11月5日晚間,貴州茅臺公告,在現金分紅300億元(含稅)的同時,計劃以自有資金實施股份回購,回購資金總額不低于15億元(含)且不超過30億元(含),回購價格不超過1887.63元/股(含),回購股份將全部用于注銷并減少公司注冊資本。
這并不是個例。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A股市場已有超過700家上市公司發布了回購計劃或方案,合計有1412家上市公司實施回購,回購金額達到1288.00億元;同期,港股市場也有241家港股上市公司進行了回購操作,累計回購金額達1466.73億港元。
再貸款激發A股回購增持熱情
今年以來,A股持續回暖,但在不少產業資本看來,上市公司的整體估值仍有上行空間。基于對后市的積極看好,驅動了產業資本持續的回購增持行為。
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合計有269家企業股份回購金額過億元,其中14家企業回購金額超過十億元,消費、科技和智能制造企業是A股回購的“主力軍”。
回購規模最大的莫過于美的集團。據美的集團11月4日公告,截至2025年10月31日,公司通過回購專用證券賬戶,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累計回購公司A股股份數量為1.3億股,占公司目前總股本的1.7048%,支付總金額為95.75億元(不含交易費用)。
此前,美的集團曾拋出兩份回購計劃,一份回購區間為15億元—30億元,截至10月底已累計回購約2056萬股,支付總金額為15.10億元;另一份的回購區間為50億元—100億元,截至10月底累計回購約11043萬股,支付總金額為80.65億元。
此外,貴州茅臺回購近60億元、寧德時代回購43.87億元、徐工機械累計回購30.66億元。
除了股份回購趨于常態化外,在政策支持引導下,近年來,A股市場注銷式回購案例不斷增加。
如貴州茅臺今年的第一輪回購中,其在2025年1月—8月累計回購金額約60億元,均用于注銷,而最新披露的第二輪回購也將用于注銷并減少公司注冊資本。
近期,還有部分上市公司將此前的回購用途變更為注銷。如初靈信息,擬對其實施回購股份中的31.8萬股用途從“為維護公司價值及股東權益所必需,回購的股份將在披露本回購完成公告十二個月后根據相關規則予以出售”變更為“用于注銷并相應減少注冊資本”。
A股市場回購增持熱情持續走高,離不開專項再貸款的支持。
2024年10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監會發布《關于設立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有關事宜的通知》,宣布設立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首期額度3000億元。
2025年5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將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5000億元和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3000億元額度合并使用,總額度8000億元。
Wind數據顯示,2024年10月以來(截至 2025年11月5日),A股市場已有760家上市公司披露公司或公司股東獲得了回購增持貸款支持,貸款金額上限為1536.04億元,其中包含546個股份回購貸款計劃和214個增持貸款計劃。
其中,貸款上限規模最大的是貴州茅臺的控股股東中國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茅臺集團”),以及三峽能源的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三峽集團”),貸款額度上限都為27億元,貸款期限3年。
此前,茅臺集團基于對公司長期價值的認可和未來發展的信心,擬自增持計劃公告發布之日起6個月內,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增持公司股票,擬增持金額不低于30億元(含)且不高于33億元(含)。
三峽集團也在2025年4月披露,計劃在未來12個月內通過二級市場增持公司股份,包括集中競價、大宗交易等交易方式,增持金額不低于人民幣15億元、不高于人民幣30億元。
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燕翔指出,在政策支持下,未來上市公司增持回購規模有望持續提升。從中長期來看,上市公司增持回購不僅有助于改善投資者情緒、穩定市場預期和提振信心,還有利于推動市場定價更加注重公司內在價值和發展潛力、培育市場理性投資和價值投資理念。從短期來看,上市公司增持回購流入的增量資金為A股市場帶來了更多活水,既保障了市場的流動性支持,更體現了上市公司看好中國資本市場的堅定信心。
年內港股回購超1460億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除了A股市場外,今年以來,港股上市公司回購積極性也較高。
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5日,今年以來共有241家港股上市公司進行了回購操作,累計回購金額達1466.73億港元。雖然回購金額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回購企業數量與去年基本持平。
與A股市場類似,在真金白銀實施回購的港股上市公司中,科技、消費也占據主流,同時港股的金融企業是股份回購的“中堅力量”。
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5日,港股股份回購前五分別是騰訊控股、匯豐控股、友邦保險、中國宏橋和中遠海控。
其中,騰訊控股以609.65億港元的回購規模穩居榜首,累計回購約1.22億股;匯豐控股位居第二,累計回購302.57億港元,回購3.30億股;友邦保險以176.93億港元的回購規模位列第三,回購2.92億股。三家企業回購金額均超百億港元。
此外,快手-W、藥明生物、小米集團-W等科技企業的回購金額也超過十億港元,分別為21.72億港元、17.08億港元和15.37億港元。
同時,消費領域的上市公司回購也明顯增加。安踏體育、太古股份公司A、周大福、百勝中國分別回購了16.85億港元、16.77 億港元、15.73 億港元、11.73 億港元。
去年6月,港交所推行庫存股改革,允許上市公司將回購的股份作為庫存股持有而非強制注銷,提升了企業積極性和回購效率。
中金公司研究部海外策略首席分析師劉剛認為,預計下半年回購金額或與上半年基本持平,在1000億港元左右。
行業人士認為,港股上市公司的回購是支撐港股市場資金面的重要力量,將提振投資者對于上市公司后續發展的預期。
招商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夏表示,相比于全球主要指數而言,港股尤其是恒生科技指數的估值仍處于歷史較低水平,是為數不多的當前市盈率低于歷史平均值的指數,存在較大的估值修復空間。
“當前港股市場仍然主要是依靠流動性驅動,外部流動性環境不確定可能導致港股短期以震蕩為主。”張夏認為,中長期來看,南向資金和外資都將在低利率環境下流入港股市場。港股作為全球估值洼地,估值修復空間很大。因此,港股中長期仍有較大上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