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品市場整體回落的背景下,受中國貿易采購預期推動,美國大豆走出年內最猛烈的一波上漲。
11月5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關于調整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措施的公告,此前中美已就擴大農產品貿易達成共識。當日商務部信息顯示,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李成鋼4日在京會見美國農產品貿易代表團。雙方就中美經貿關系、農產品貿易等進行了交流。
近期,受中國貿易采購預期推動,美國芝加哥CBOT大豆和國內豆粕期貨價格均大幅走強,美豆價格更是攀升至15個月以來高點,主力合約回到了1100美分/蒲式耳關口上方,走出年內最猛烈的一波上漲。
中美大豆貿易破冰
上周中美會晤后,中美就擴大農產品貿易達成共識。美方公開表示,中國將采購至少1200萬噸當期大豆,并在隨后三年每年采購至少2500萬噸。而我國暫未明確發布相關的聲明公告。
業內人士表示,相對歐洲、日本等其他進口國,中國對美豆的采購季節性顯著,主要集中在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1月,是四季度美國大豆出口最主要的目的地。國內自11月10日起取消對部分美國農產品征收的最高15%關稅。但此次減稅后,美國大豆仍需承擔13%的關稅,其中包含原有的3%基礎關稅。相較巴西替代品,美國大豆對買家而言仍過于昂貴。
“目前僅僅是預期而已。”新湖期貨分析師劉英杰表示,最近兩周關于中美會晤的樂觀情緒升溫,美豆與國內豆粕從之前的背離走勢轉向同向運行。美方對于中國采購美大豆的預期,未來若美國政府結束“停擺”,那么可以從出口銷售報告中一探究竟,但目前僅僅是預期而已。中美會晤面臨諸多細節需要一一落實,情緒性拉高往往伴隨著現實性回落。近期巴西大豆出口貼水有所回落但回落幅度相對有限,不如美豆近期的漲勢,所以進口成本端是支持國內豆粕反彈的。
11月5日,國內豆粕期貨主力合約大漲1.92%,逼近3050元/噸,創下一個半月以來新高。從盤后公布的持倉龍虎榜數據來看,豆粕呈現多增空減格局,凈空倉降至50萬手以下,多空比重創下一個半月高位。當日,跟蹤大商所豆粕期貨價格指數的豆粕ETF(159985)收漲1.64%,主力資金凈流入4270.77萬元。拉長時間看,該基金近5個交易日有3天主力資金凈流入,合計流入5389.97萬元。該基金年內收益已達8.59%。
中國需求仍是關鍵因素
建信期貨分析師余蘭蘭認為,我國常年采購2000萬-3000萬噸美豆/年,即使是剛剛過去的2024/2025年度,我國也采購了接近2500萬噸美豆。本次協議有望使得美豆2025/2026年度期末庫存顯著降低,由前期的供大于求轉為緊平衡,美國CBOT大豆仍有一定上漲空間,我國進口大豆成本在協議后抬升明顯,帶動豆粕價格顯著回暖。
資料顯示,近年來,巴西大豆產量不斷擴大,且巴西與中國經貿關系良好,已經完全超越美國成為中國最大的大豆進口來源國,巴西大豆2025年產量達到1.7億噸,除了其國內自身需求,可出口量超過1億噸。目前巴西大豆處于播種期,面積小幅擴張,且天氣良好,因此市場預期其2026年產量或繼續擴張至1.8億噸,即2026年出口量會更大,或達到1.1億噸水平。
但是,巴西大豆供應具有明顯季節性,按照其船運機構數據推斷,2025年11月至12月巴西大豆對中國可出口量或僅剩400萬噸左右,不足以覆蓋中國需求。因此,對于中國2025年年底至2026年一季度的大豆供應,市場預期或存在缺口。
余蘭蘭表示,后續關注我國是否如期采購美豆,且是政策性采購還是商業性采購。政策性采購意味著美豆關稅成本仍未降至3%,且后續商業性采購依然需要依靠巴西,在全球大豆出口需求被顯著拉動后,有望帶動國內大豆進口成本進一步抬升,進而利多豆粕;若是商業性采購,則美豆進口關稅需降至3%才有比價優勢,這一背景下,巴西大豆的壓力將會更加明顯,制約外盤的上漲空間。短期來看CBOT大豆支撐明顯,豆粕可適當偏強對待。
校對:劉榕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