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轉型不再是‘選擇題’,而是關乎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必答題’,是‘一把手’工程,是貫穿前、中、后臺的全方位、深層次戰略變革。”
近日,中糧信托黨委書記、總經理劉燕松在接受券商中國記者專訪時,闡述了該公司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思考與實踐。

劉燕松表示,數字化轉型對中糧信托而言,不僅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更是推動業務創新、提升服務效能的重要支撐。在近日舉辦的中糧信托第二屆開發者大會上,他進一步表示,公司正積極將數字技術融入前中后臺,以數據驅動業務全流程,推動組織架構與運營模式的系統升級,讓數字能力成為中糧信托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路徑之一。
在劉燕松看來,身處一個波瀾壯闊的數字經濟時代,數據已成為新的生產要素,數字技術正重塑一切商業邏輯。對信托行業而言,這既是前所未有的挑戰,更是跨越發展的歷史性機遇。
數字化轉型是必答題,更是系統工程
券商中國記者:你如何理解數字化轉型之于信托公司的意義?中糧信托近年有哪些實踐和體會?
劉燕松:數字化轉型是信托公司的必答題,更是系統工程。
這種戰略定性,源于三個層面的深刻變化:客戶需求之變、市場競爭之變、監管導向之變。信托公司的數字化轉型,絕不是簡單地開發幾個APP或上線幾個系統,而是要以數據為驅動,重構商業模式、運營模式和組織架構。這要求我們從“業務數字化”走向“數字業務化”,即不僅用數字技術支撐現有業務,更要孵化出基于數字能力的新業務、新業態。
信托公司的數字化轉型是系統性工程。硬件設施和軟件架構是數字化轉型的“技術雙輪”,共同決定了業務的承載能力和創新速度。團隊組織是駕馭“技術雙輪”的“駕駛員”,其思維、能力和協作模式決定了轉型的方向和效能。信息安全是保障全程行駛安全的“交規與安全帶”,確保轉型在合規的軌道上行穩致遠。服務管理體系則是車輛的“保養與維修體系”,確保整個體系能夠持續、穩定、高效地運行。對于信托公司而言,數字化轉型是一場深刻的自我革命。夯實這五大基礎,意味著從“技術支撐業務”邁向“技術驅動業務”,最終實現全方位的能力升級,在資管行業的新格局中構建核心競爭力。
過去四年,中糧信托的數字化建設發生了顯著變化。我們從20平米、6個機柜的單體機房到以雙活數據中心為核心、61個機柜的兩地三中心;從外采為主、豎井式架構到自研及合研為主、全微服務架構;從“小團隊、小空間”到“百人團隊、千平空間”,從最初的10人先鋒,壯大至如今的115名專業團隊;職能也從單一的數字化支持,發展為覆蓋數字化、運營、財富管理等多領域的核心樞紐。
科技投入從“成本中心”邁向“價值引擎”
券商中國記者:科技一直被認為是重投入的領域,中糧信托未來對科技投入的價值如何考慮?
劉燕松:戰略的落地,離不開持續、堅定的科技投入。我們必須從根本上改變對科技投入的認知——它不應再被視為需要嚴控的“成本中心”,而應被定位為驅動未來增長的“價值引擎”和“核心資本”。
近年來,中糧信托在科技領域持續進行資金、人才、機制和文化方面的投入。打破“部門墻”,建立業務與科技融合的敏捷團隊;建立與數字化轉型相匹配的考核激勵機制和容錯試錯機制;培育“數據驅動決策”“客戶中心”“開放協作”的數字文化。
對信托公司而言,科技投入從“成本中心”邁向“價值引擎”,是一場深刻的范式革命。它意味著,科技的角色從后臺支持走向前臺引領,科技的定位從被動消耗走向主動創造,科技的價值從隱性成本走向顯性收益。最終,成功完成這一轉變的信托公司,將不再僅僅是“擁有科技力量的金融機構”,而成為“以金融為內核的科技平臺型組織”,科技將如同血液一樣流淌在公司的每一個價值鏈中,成為其應對競爭、穿越周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最核心引擎。
技術“自主可控”與“開放合作”并重
券商中國記者:數字化轉型過程中要統籌好發展與安全,公司如何構建兼顧安全與效率的技術系統?
劉燕松:自主可控的技術架構對于信托公司的數字化轉型而言,不僅是技術選型問題,更是關乎公司數字化轉型順利與否甚至成敗與否的核心戰略問題之一,是掌控公司數字化轉型進程的重要基礎。
在技術路線上,中糧信托堅持“自主可控”與“開放合作”并重。為確保從應用底層開始的整體自主可控,同時避免市面上許多技術平臺因為本身過重帶來的對研發及運維資源的過度消耗,中糧信托選擇自主搭建適合自己的技術架構體系。
中糧信托按照從領域到模型再到場景的設計思路將傳統工作流程進行拆解,重組為架構統一、服務共享的金融服務平臺(對外)和運營管理平臺(對內);同時建成湖倉一體、準實時、大數據底層的全域數據資產平臺,形成標準化的數據資產體系,實現準實時數據流動。
基于自主、統一的技術架構,中糧信托得以低成本、高效地實現全平臺對國產化ARM指令集、操作系統、數據庫的支持,我們還通過標準化業務建模和數據庫連接層的簡單改造、快速實現全平臺敏感數據的加密存儲。截至目前,我們已取得1項發明專利、18項軟件著作權,研發成果覆蓋前端交互、后端服務、流程引擎等全鏈條。
同時,在數字時代,任何機構都不可能擁有所有技術資源,我們堅持“基于高開放、低耦合的技術架構,持續整合內外部能力與資源,快速賦能業務發展”的主基調。在核心、公共模塊自主研發的前提下,非核心、專業化模塊大膽采用成熟的外部產品和服務,實現“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種開放生態最終要實現“合作共贏”。
人工智能重塑信托價值鏈
券商中國記者:如何看人工智能技術對信托業務的賦能空間?公司在這方面有哪些應用?
劉燕松:在所有數字技術中,人工智能正成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在資產端,我們利用自然語言處理和知識圖譜技術,對宏觀經濟、產業趨勢、融資主體進行智能分析;在產品端,基于客戶畫像和風險偏好,實現“智能投顧”;在運營端,AI+RPA實現合同審核、估值核算等工作的自動化;在風控端,機器學習模型對投資組合進行實時監測和壓力測試。
中糧信托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對信托行業未來的推動,正通過一系列漸進探索與實踐,不斷積累人工智能技術應用能力,不斷挖掘高價值人工智能應用場景。中糧信托已成功建立“資金-投配一體化”家庭賬戶數智平臺;在運營領域,通過交易系統與估值協同優化,做賬啟動時間整體提前40分鐘,為風險應對預留寶貴窗口。
排版:羅曉霞
校對:盤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