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8日收漲后,碳酸鋰期貨價格迎來“剎車”。
10月31日,碳酸鋰期貨價格沖高回落,主力LC2601合約報收80780元/噸,下跌3.42%。
創元期貨分析師余碩認為,碳酸鋰期貨價格當日出現較大回調,主要是受供應端的消息擾動。“近期,碳酸鋰期貨價格連續上漲,主要是在儲能電池訂單大幅增長、持續去庫以及寧德時代枧下窩項目停產后復產進度不及預期的共同作用下,基本面得到持續改善,帶動估值區間上移。”余碩解釋稱,隨著碳酸鋰價格持續提升,下游高價補庫的意愿不高,現貨成交開始逐漸走弱,加之倉單去化幅度有限,期價上漲動力邊際走弱。寧德時代枧下窩項目加快復產的消息,影響了部分多頭的持倉信心,進而帶動碳酸鋰期貨價格下跌。
據了解,10月31日,市場有消息稱寧德時代枧下窩項目復產時間較市場預期提前。期貨日報記者了解到,該項目雖然有新的溝通進展,但目前暫無可公開的實質性進展,現階段仍無法判斷枧下窩項目是否能夠加快復產。
從持倉量看,10月31日碳酸鋰期貨LC2601合約單日減倉2.24萬手。不過,自10月16日至10月30日,LC2601合約11個交易日增倉34.3萬手,至55.5萬手。其間,碳酸鋰期貨價格自72940元/噸最高漲至84940元/噸,漲幅超過16%。
“今年7月、8月的兩次上漲,碳酸鋰期貨價格的漲幅均超過30%,總持倉量分別增加20余萬手。”銀河期貨分析師陳婧表示,對比看,此次上漲持倉量增倉更高,但漲幅不及前兩次,這也側面反映了當碳酸鋰期貨價格漲至80000元/噸上方時,市場分歧加劇。同時,當價格漲至80000元/噸以上,產業套保意愿增加,下游采購意愿下降,看漲力量或更多來自產業外的資金。在這樣的持倉結構下,需要有更多的具有看漲意愿的資金進入,才能推動價格繼續上漲。而在寧德時代枧下窩項目復產加快的消息刺激下,市場擔憂復產后出現較大增量,進一步加劇市場供應壓力,扭轉當前市場短期去庫的格局,從而影響了多頭的持倉信心。
此外,中信期貨分析師王美丹認為,倉單去化幅度走弱,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對盤面價格的支撐。數據顯示,進入10月以來,碳酸鋰期貨倉單大幅去化,已由10月9日的42379手下降至當前的27621手,下降約34.8%。不過,上周僅減少1078手,相較此前的每周減少2000手以上的去化速度,已明顯減緩。
從基本面看,目前碳酸鋰市場仍處于供需偏緊態勢,短期并無走弱跡象。供應方面,產量出現小幅下滑。據SMM數據,截至10月30日當周,碳酸鋰周產量約2.1萬噸,環比減少228噸,減量主要來自鋰輝石端。王美丹認為,當前鋰鹽端生產彈性仍較為充足,本周產量雖出現小幅下滑,但更多為階段性減量,后續預期回升的概率較大。需求方面,當前需求端呈現持續向好態勢。數據顯示,10月中國市場動力、儲能、消費類電池合計排產量達186GWh,環比增長22.4%,同比增長45.3%。據王美丹介紹,11月預計下游排產仍將維持環比增長,淡季超預期支撐基本面持續走好。
庫存方面,當前碳酸鋰行業已連續11周去庫,總庫存減少約1.6萬噸。據SMM數據,截至10月30日當周,碳酸鋰周庫存約為12.7萬噸,環比減少超3000噸,去庫幅度進一步加快,且下滑主要集中在冶煉廠和下游端。其中,冶煉廠庫存去化1603噸,至3.2萬噸左右,下游庫存去化約2000噸,至5.3萬噸左右,貿易商及其他庫存小幅累積610噸,至4.2萬噸。
展望后市,余碩表示,短期市場可能會再次圍繞“寧德時代枧下窩項目的復產時間”進行博弈。“目前,碳酸鋰市場月去庫為8000~10000噸,而寧德時代枧下窩項目的月產量約為10000噸。若該項目提前復產,碳酸鋰價格有繼續回調的空間;若推遲復產,價格則在持續去庫的影響下,重新上漲。”余碩認為,短期看,碳酸鋰行業的去庫態勢仍將延續,碳酸鋰期價10月31日的快速下跌,使得基差收窄,下游可能迎來一波補庫,價格調整到位之后,或仍將偏強運行,后續需關注現貨成交以及倉單變化。
“當碳酸鋰價格漲至83000~85000元/噸時,市場分歧加劇,雖然供應端的‘弱預期’消息擾動較大,但短期基本面的‘強現實’也給價格提供了較強支撐。”廣發期貨分析師林嘉妮認為,整體看,預計11月的供需關系變化有限,關鍵變數在于礦端是否會有新增信息兌現。在“強需求”預期下,碳酸鋰價格下跌空間有限,價格走勢或以寬幅震蕩態勢為主。
陳婧也認為,即使寧德時代枧下窩復產消息確認,到其產出碳酸鋰仍需要較長時間。11月碳酸鋰市場供需格局依然偏緊,下游剛需采購一段時間后,會留出補庫的空間,因此價格即使回調,短期仍有一定支撐。不過,若寧德時代枧下窩項目能夠提前復產,加之明年1月份需求有走弱預期,對應盤面的LC2601合約或相應走弱。
上述市場人士提醒,隨著市場對寧德時代枧下窩項目復產的關注熱度再起,各類相關“小作文”也可能會隨之增加,對此,投資者不僅要理性甄別,更要不隨意傳播未經證實的“小道消息”。據了解,廣東證監局近日披露的一起行政處罰案件,揭開了一宗罕見的違規案例:兩名從業人員因編造、傳播碳酸鋰相關的虛假信息,并從事有利益沖突的期貨交易,被合計罰沒26.1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