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內甲醇市場正在上演 “南北大PK”:北方市場貨源緊俏,價格穩(wěn)中有升;南方市場卻被高庫存壓得“步履維艱”,供需矛盾突出。兩組數據對比更加直觀:內地庫存處于歷史低位,港口庫存卻“爆倉”創(chuàng)新高,市場分化態(tài)勢明顯。
為何北方甲醇市場能保持強勢?齊盛期貨分析師蔡英超給出了答案:進入9月,北方市場迎來“三重利好”,推動供應偏緊。第一,秋季檢修季如期開啟,甲醇廠家開工率降低,市場供應量隨之減少;第二,中秋、國慶雙節(jié)臨近,下游企業(yè)提前開啟備貨模式,需求端明顯升溫;第三,部分西北甲醇制烯烴裝置加大外采量,進一步加劇了北方市場甲醇的供需矛盾。
庫存數據也印證了北方市場的緊俏態(tài)勢。據隆眾資訊統計,截至9月12日當周,西北主要甲醇廠家?guī)齑鎯H約20萬噸,較歷史同期低10萬~15萬噸。在庫存低位的支撐下,甲醇價格表現堅挺,部分地區(qū)價格甚至小幅上漲,廠家根本無需擔心銷路,市場呈現“貨緊價挺”的紅火局面。
與北方市場的“熱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南方沿海港口的甲醇市場堪稱“冷清”。受前期進口量持續(xù)增多、下游需求疲軟的雙重影響,甲醇港口庫存一路飆升,突破歷史峰值。數據顯示,截至9月11日,我國甲醇港口總庫存攀升至155.03萬噸,不僅突破2019年147.89萬噸的庫存高點,更創(chuàng)歷年來港口庫存新高。對此,隆眾資訊甲醇分析師張曉艷表示,這一現象屬于預期之內,同時也反映出國內外供需偏弱的產業(yè)現狀。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港口庫存超預期“堆貨”?
蔡英超表示,多重因素疊加引發(fā)“到貨潮”。年初以來,伊朗甲醇裝置復產速度緩慢,上半年伊朗與以色列爆發(fā)軍事沖突,航運線路受阻,伊朗當地廠家和港口的甲醇大量積壓,無法正常發(fā)運。直至沖突結束、航運恢復,此前積壓的甲醇集中發(fā)往中國,給港口帶來“到貨沖擊”。更為關鍵的是,伊朗當地為快速去庫,采取“降價促銷”策略,其甲醇價格長期低于國際進口均價,國內進口商見狀紛紛加大進口力度,大量伊朗甲醇涌入港口,直接推高庫存。
對此,張曉艷補充道,除伊朗貨源之外,東南亞部分新項目投產后,今年多數時間段運行穩(wěn)健,持續(xù)穩(wěn)定供貨。同時,下半年受印度制裁影響,原本流向印度的批量中東甲醇,轉而大量流入中國市場,進一步加劇了港口的庫存壓力。
需求端的疲軟則讓港口市場 “雪上加霜”。張曉艷表示,海外方面,下半年歐美、東南亞需求較弱,部分原本銷往這些地區(qū)的非伊朗甲醇,轉而銷至中國市場。國內方面,醋酸及MTBE大投產壓制產業(yè)經濟性,導致部分下游行業(yè)開工率被迫降低,疊加國內MTO(甲醇制烯烴)階段性低開工,多重因素共振使得沿海甲醇表觀需求疲軟。此外,今年油品市場偏弱,為甲醇高進口、高庫存提供了充足的倉儲條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庫存高企。
采訪中,期貨日報記者了解到,當前甲醇市場最大的矛盾是 “港口現實弱”與“未來預期強”的博弈。不過,蔡英超認為,無需過度擔憂,目前的市場分化只是“階段性庫存偏移”——內地庫存低、港口庫存高,但從整體來看,市場供需仍能維持平衡,并未出現大的基本面矛盾。
對于短期港口市場走勢,蔡英超認為,目前進口甲醇到貨量尚未明顯減少,且港口下游企業(yè)開工率回升緩慢,庫存消化能力有限,短期港口庫存大概率維持高位徘徊,價格或受壓制,貿易商去庫壓力較大。張曉艷也持類似觀點,認為沿海高庫存局面大概率會延續(xù)至10月份。
但從長期來看,市場存在改善契機。蔡英超表示,每年 11 月起,我國和中東地區(qū)會啟動“保民用天然氣”政策,工業(yè)用氣縮減,這意味著約2000萬噸/年的甲醇產能開工率將下降,國際甲醇進口量也會隨之減少。“進入10月后,港口甲醇有望開啟‘季節(jié)性去庫’,這一趨勢會持續(xù)到明年一季度末或二季度初,屆時港口市場壓力將明顯緩解,價格或迎來反彈機會。”他說。
張曉艷則認為,對于沿海甲醇庫存的拐點,需密切關注中東地區(qū)季節(jié)性限氣的落實節(jié)點及力度,這是判斷庫存能否下降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