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公攤”、“得房率超100%”,近一年多以來,商品房最火熱的賣點,不是“卷價格”,而是“卷得房率”,超高得房率成為部分新房熱銷的重要原因之一。
提升住宅居住的空間感,本是建設“好房子”的方向,不過在現實操作中,存在房企為了提高得房率,變相“偷面積”的行為,比如陽臺違規改造、設備平臺“偷梁換柱”、降低飄窗高度、擠占公共空間提升室內面積等。
近期,部分城市出臺相應文件,進一步規范建筑計容標準。專家表示,高得房率只是打造“好房子”的品類之一,不管是豪宅、大戶型,還是普通住宅、保障房,都應向美好人居和高品質方向打造,而不是單純比拼得房率。
規范住宅計容
近日,部分城市官方發文,引發了市場關于“高得房率”的討論。
9月15日,成都市發布的一份規定,剛剛結束意見征集。該文件全稱為《〈成都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2024)〉的補充規定》,涉及住宅計容等問題。
文件表示,陽臺、飄窗、以及入戶花園、空中花園、露臺、退臺、設備平臺、空調板、構造板、結構板、抗震板、開敞式電梯前室、外廊、空腔、鏤空、花池等房屋附屬空間的水平投影面積,不大于該項目住宅計容建筑面積的30%。
如果與2024版對比,此前的規定是,“每套住宅飄窗、陽臺及非公共活動空間(含入戶花園、空中花園等,不含開敞式電梯前室、外廊等)的水平投影面積,不大于該套住宅套型建筑面積的20%”。
有網友表示,陽臺及各種附屬空間的面積占比達30%,新房得房率又要提高了?實際可能沒這么簡單,這份補充規定的初衷,也并非單純為提高得房率。
克而瑞四川表示,從去年的20%到今年的30%,表面看是多了10%的贈送面積,但此前“入戶光廳”(即開敞式電梯前室)并未納入20%的限額中。本次新規將光廳明確列入30%的范圍內,原本無面積限制的光廳現在有了“天花板”。
據悉,因為此前入戶光廳未納入20%的限制范圍,當地市場上,各大樓盤瘋狂開卷這部分區域的面積,幾乎已成為標配,而且面積越做越大,甚至出現了30平米以上的設計,功能也從過渡區擴展為“花園餐吧”、“會客廳”。
“本次調整名義上是提升板率,實則是對光廳面積進行規范,抑制其無序擴張?!笨硕鹚拇ū硎尽?/p>
此外,新版的補充規定,首次將外廊、空腔、鏤空、花池等此前未納入統計的空間,納入了板率計算范疇,讓附屬空間的總面積管控更嚴謹,政策是對此前樓盤贈送方式泛濫的規范,旨在保障住宅項目的整體品質。
更早之前,廣州、北京等城市也對住宅設計規范進行嚴格落實。以廣州為例,安居客廣州稱,2023年當地允許擴大陽臺等面積容積率后,住宅產品的得房率從傳統的80%逐步提升,部分項目甚至達到125%~130%。
今年6月份開始,廣州著手進行一系列規范。比如,嚴格界定住宅凸 (飄)窗,不符合條件的全計容;規范天井位置并禁止壓縮尺寸;40米以上樓層花池半計容;建筑外立面的結構柱全部計容等,規范變相增加使用面積的行為。
封堵灰色地帶
提升居住品質和空間感,本是好房子建設的目標之一,而各地的規范政策,意在堵住“偷面積”等灰色操作空間。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對記者表示,此前住宅項目規范的實施,一大亮點便是適當增加得房率。但在“高得房率”成為市場熱點的背景下,部分開發商通過“偷面積”手段來夸大營銷,出現了所謂的得房率數據泡沫。
房企的常見手法包括:將陽臺設計為半封閉結構,交房后通過后期改造擴大室內面積,規避計容規則;設備平臺“偷梁換柱”,將設備平臺標注為空調機位,實際預留可拆除隔斷的開口,購房者收房后自行改造為室內空間;飄窗“假贈送”,設計可砸除的飄窗,通過減少窗臺高度虛增使用面積。
廣東省城鄉規劃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告訴記者,各地推出的高品質住宅中,對入戶花園、飄窗、陽臺等區域,只有一部分面積計入容積率,房企便把這些區域占總建筑面積的比例提高,從而提高“得房率”。
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因為報批后監管不嚴格,部分房企在項目報規以后,存在把部分面積轉移到客廳、臥室等區域的情況。市場上還有部分項目,通過擠占天井、電梯廳、樓道等空間,來增加客廳或臥室的面積。
此外記者還發現,市場上部分項目宣傳的高得房率,把電梯廳等空間也算了進去,住宅的實際套內面積并沒有那么大。比如長沙某樓盤表示,項目138平方米的戶型得房率高達123%,這是因把8.84平方米的電梯廳也算了進去。
除了政府層面的規范動作,有行業協會也關注到了該問題。9月8日,長沙市房地產交易行業協會發布《關于征集規范“得房率”宣傳工作的通知》。
文件指出,自2024年4月以來,長沙市房地產市場出現了一批以“高得房率”為主要賣點的新規產品,部分項目甚至打出“得房率超100%”的營銷口號,此類宣傳易引發誤解及爭議,一定程度上誤導了消費者。
當前,國家正積極倡導以“好房子”建設為導向,推動住宅向綠色、低碳、智能、集約化方向發展。在此背景下,亟須引導房地產開發企業從片面追求“高得房率”,轉向更加注重項目整體品質與可持續性發展。
多方面“拔高底線”
在本輪新房市場中,高得房率的新規項目,一度實現普遍熱銷。不過,隨著市場上此類產品越來越多,單純靠得房率這一賣點,已經難以確保銷售流量。
克而瑞表示,武漢某高鐵TOD超高層項目,得房率達到97~98%,價格同樣為板塊最低,售價僅為13700元/平方米,但開盤去化率僅18%未能實現熱銷。
還有部分城市如重慶,因新規項目集中入市造成客戶分流,去化率持續走低。據CRIC監測數據,7月以來部分四代項目去化率不足3成,存在流速放緩跡象。
在業內人士看來,新樓盤的高得房率,其實也是變相降價的方式,對舊規產品和二手房的沖擊較明顯。此外,當同類產品越來越多,項目間的競爭也會越發激烈。
“當下,熱銷的新規產品,往往是具備核心區域、健全配套、價格實惠、裝標升級等多個復合型優勢的項目,新規住宅市場競爭還將持續加劇。”克而瑞稱。
李宇嘉認為,設計奢華、高得房率,只是好房子的品類之一,而并非唯一。未來,不管是高價住宅、大戶型住宅,還是普通住宅、保障房,都應向美好人居和高品質的方向打造,且重點是“拔高底線”,而非僅關注上限。要全方面提升層高、樓板厚度、墻體壽命、電梯設置、隔音降噪等底線標準。
合碩機構首席分析師郭毅告訴記者,針對好房子標準的提升、項目報規的審批尺度,北京早已走在前列,政策核心并非僅僅拓展得房率,更多是要加強住宅公區建設,包括風雨連廊、架空層、社區展示面等,這才是好房子的核心要素。
近期各地相繼規范建筑計容,在她看來,一方面是出于對二手房市場的保護,高得房率新盤對存量房沖擊較大,也進而制約了新房市場上部分項目的售價。另一方面,核心是為了引導開發商,在社區公共部分上“下功夫”,這對未來居住體驗的增強,以及轉化為二手房后的價值穩定都有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