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迎來重要進展。9月11日,國務院關于全國部分地區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的批復顯示,自即日起2年內,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江蘇蘇南重點城市、浙江杭甬溫等10個地區開展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絕大部分商品和服務都已實現了市場定價、自由流動,但要素市場體系建設相對滯后,發育還不充分,不利于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本次試點的要素涵蓋范圍廣,不僅涉及土地、勞動力、資本等傳統要素,還包括數據、算力、空域、頻譜軌道等新型要素。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原副院長周天勇對界面新聞表示,打好要素市場化改革這場戰役,將為中國未來發展帶來良好前景。
根據周天勇的測算,若在 “十五五” 時期(2025-2030年)及未來10年,切實啟動、推進、落實并完成要素市場化配置關鍵領域改革及重大發展模式轉型工作:地方債務問題將得到有效化解,居民收入水平將實現倍增,居民消費能力得以提升,經濟效率持續改善,土地市場化將帶來財富增值;疊加調水工程新增0.4%建設用地的效應,預計可釋放約3%的新增經濟增速。
“即便假定投入產出自然增長1.5%、創新增長0.5%,疊加改革帶來的新增經濟增長部分,我國仍可將經濟增速保持在5%的水平。中國完全有能力躋身初步現代化國家行列。”周天勇說。
上海財經大學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學良對界面新聞指出,本次綜合試點方案聚焦要素市場的重點難點,探索土地、勞動力、資本等傳統要素及數據、算力等新型要素配置路徑,目的是通過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推動要素自由流動,促進統一要素資源市場的形成,打破地域與行業壁壘,讓資源在更大范圍內實現高效配置。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劉俏此前指出,經過40多年的高速增長,中國經濟的全要素生產率(TFP)增速已降至2%以下,甚至更低。未來要實現5%的經濟增長率并在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TFP增速需提升至2%或更高。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是中國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關鍵在于新質生產力的來源。推動科技革命催生的新興產業、改革制度扭曲、增加戰略性投資如碳中和和AI領域,將成為提升TFP的主要路徑。
十地公布的試點方案均將技術要素列為首位。
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司長魏巍9月11日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推進技術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重點是培育全國一體化技術市場,工信部將重點圍繞“建機制、搭平臺、優生態、促開放”,深入推進技術市場改革,支持試點地區因地制宜開展差別化改革探索。
建機制方面,重點是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和制度規則,為技術市場改革發展提供保障。試點方案顯示,北京市通州區提出,研究探索建立國有企業研發準備金制度,對用于研發投入的國有資本免于增值保值考核;南京、無錫、常州、蘇州、鎮江等蘇南城市提出,在“雙一流”建設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浙江省參與試點的杭州、寧波、溫州稱,有序擴大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范圍,支持將職務科技成果通過許可方式授權中小微企業使用。
搭平臺方面,重點是推動各地區、各領域技術交易服務平臺的互聯互通。魏巍表示,工信部正在加快建設國家一體化技術交易服務平臺,加強部門間的數據共享,與各地已有的技術交易平臺載體一起,打造規則統一、資源整合、要素協同、開放合作的“一站式”服務平臺網絡。
優生態方面,重點是促進資源要素協同,形成共建共享生態。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培育壯大科技服務機構,加強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支撐服務供需精準匹配,提升技術要素配置效率。
促開放方面,重點是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大力發展國際技術交易。比如,搭建高層次、國際化交流平臺,建設離岸創新創業孵化中心和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推動科技企業和人才開展國際合作。支持地方在產學研合作、技術轉移等領域加強開放合作。
提高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效率是十地提出的第二項目標。作為產業落地、基礎設施建設、人口集聚的重要支撐,土地要素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自然資源部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司司長孔維東在吹風會上透露,提高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水平,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
一是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賦予試點地區更大的土地資源管理自主權,支持這些地區依據人口存量和變化趨勢來匹配新增建設用地;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
二是創新產業用地供應。建立健全長期租賃、先租賃后出讓、彈性年期供應等市場供應體系;支持不同產業用地類型合理轉換;探索混合產業用地供給和清單管理制度,推行產業用地“標準地”模式供應;保障新產業新業態用地需求;完善產業用地“畝均論英雄”的綜合評價政策體系。
三是盤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再開發。推動城鎮低效用地騰退和主動退出;推進國有企事業單位存量土地的盤活利用,鼓勵經營主體通過建設用地整理等方式促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探索地上地下空間綜合利用和分層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鼓勵采取市場化方式盤活存量閑置土地,進一步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
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宋向清對界面新聞指出,提高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水平,重點在于盤活存量與城鄉融合。試點地區提出了一些創新土地管理制度,如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探索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交易;重慶地票制度累計復墾農村閑置用地超40萬畝,推動城市資本反哺鄉村;鄭州則全面推行工業用地“標準地”出讓,建立“畝均論英雄”評價體系,倒逼低效用地轉型為新型工業或文化產業用地 。
“這些改革既保障重大項目用地需求,又通過指標跨區域交易平衡區域發展差異。”宋向清說。
暢通人力資源要素有序流動則是十地提出的第三項任務。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就業促進司負責人運東來在吹風會上表示,人力要素市場化的主要思路是加強人力資源政策協同、健全人才評價和薪酬制度、完善技術技能評價制度以及加大人才引進力度。這些舉措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有力支撐,也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
從十地發布的試點方案看,各地主要聚焦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強調打破制度壁壘,促進勞動力自由流動;二是技能提升和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三是人力要素與產業升級、區域發展戰略緊密結合,但各有側重。比如,北京和大灣區偏重高端科研與創新人才,突出國際化和跨境人才,蘇南、鄭州更注重本地產業人才需求以及產業工人職業教育。
宋向清表示,本次試點改革的終極目標是,通過2年試點形成可復制的制度成果,最終建立“全國統一、競爭有序、制度完備、治理完善”的要素市場體系,進而從根本上解決傳統發展模式積累的結構性矛盾,為全國統一大市場高質量發展注入新質生產力。
“從試點布局分析,著力錨定區域協同與全國聯動。10個試點地區覆蓋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等國家重大戰略區域,兼具東中西部代表性。這種布局既破解區域要素流動共性難題,又疏通城市群內部及跨區域堵點,為國內大循環提供支撐。”宋向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