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保平安接連發行境外可轉債 險企“發H債、贖A股”新邏輯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作者:孫詩卉2025-09-16 09:49

近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中國太保處獲悉,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行港元H股可轉債,在零票息前提下,最終實現溢價發行,融資規模155.56億港元。

中國太保指出此次發行打破多項紀錄,包括境內外同時上市國有金融企業首單境外可轉債、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港元零票息可轉債、近20年來首單負收益率港元可轉債、2025年至今亞太區金融機構板塊最大的海外再融資項目。

無獨有偶,今年6月,中國平安也公告宣布發行H股可轉債,同樣為零息債券。債券初始轉換價定為每股H股55.02港元,較公告當日(6月3日)收盤價46.45港元溢價18.45%。

興銀證券非銀團隊研報指出,當前內地利率處于低位,債券發行有助于優化資本與債務結構,以低成本方式有效提升資本實力,支持主業發展。同時深化公司國際化戰略,以香港為支點,逐步融入國際市場,提升跨境服務能力和全球資產配置能力。此外,還有利于提升公司償付能力,可轉債在轉換前不會攤薄現有股東權益,轉股后將小幅提升核心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

近乎“免費”的長期融資:資本市場的信心投票

此次太保發行的H股可轉債初始轉換價為每股39.04港元,較9月10日的收盤價溢價約21.24%,若債券按每股39.04港元的初始轉換價全部轉換且不再發行其他股份,則債券可轉換為3.98億股轉換股份,約占公告日現有已發行H股數目的14.36%及現有已發行股本總數的4.14%。

而平安發行的債券初始轉換價定為每股H股55.02港元,較公告當日(6月3日)收盤價46.45港元溢價18.45%。若全額轉換,債券將轉換為約2.14億股H股,占公司現有H股的2.87%及總股本的1.17%。

此外,中國平安與中國太保均在發行可轉債的同時明確了募集資金的用途。

中國太保表示,本次發行募集資金將主要用于支持保險主業及公司“大康養、人工智能+、國際化”三大戰略發展。中國平安則表示,發行債券所得款項凈額將用于補充集團資本需求、支持醫療養老新戰略發展以及滿足以金融為核心的業務拓展需要。

零息債券的發行,意味著上市公司實現了近乎”免費”的長期融資。即投資者放棄定期利息收入,完全寄希望于未來轉股帶來的資本利得。這種融資方式對發行公司而言極大降低了融資成本,但對投資者來說則需要對標的股票有足夠信心。

而中國太保透露,此次H股可轉債發行長線投資者認購比例超過七成。業內認為,這一比例充分體現了資本市場對太?;久婧椭虚L期發展前景的認可,表明專業機構看好中國保險業的長期發展潛力。

對于境外投資者為何會為零息債券買單?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創新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龍格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表示,當前港股市場情緒回暖、H股估值較A股折價收窄,有利于實現溢價發行;零票息設計大幅降低融資成本,且港元融資有助于匯率風險管理;同時,轉股溢價和負到期收益率顯示投資者更看好轉股收益,吸引力在于未來股價上漲潛力和下行保護機制。海外投資者被吸引,是因險企H股長期低估、股息率較高,轉股后可能獲得資本利得,且可轉債兼具債底保護和股性彈性,適合長線布局中國保險市場復蘇。

發債與回購同步:看似矛盾的“三贏”邏輯

雖然同屬險企資本運作,平安和太保的操作卻有著微妙差異。記者注意到,今年9月中國平安注銷約1.03億股A股股份,導致公司總股本減少。平安“發H債、贖A股”的策略,一方面利用香港市場較低利率成本進行融資,另一方面通過回購支持A股股價。這種操作巧妙地平衡了不同市場股東的利益關切,也體現了公司對兩地市場估值差異的精準把握。

對于上市險企境外發行零息可轉債融資與注銷回購股份并行,看似“正負相抵”的操作,龍格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發行H股可轉債吸引境外資金、未來提升H股流動性,而回購注銷A股則直接減少股本、抬升A股股價與每股收益,實現對不同市場股東的平衡管理。兩者結合可對沖可轉債轉股后的潛在稀釋效應,穩定估值,體現“價值管理”意圖。

對于零票息可轉債可能稀釋原有股東權益的問題,龍格認為總體風險可控,一方面轉股價格通常設定溢價(如太保溢價25%),且需正股上漲才能觸發轉股;另一方面融資成本極低(甚至負收益率)可節省財務支出,間接增厚利潤;所募資金用于高回報戰略項目,長期可提升ROE(凈資產收益率)。

他強調,關鍵在于資金使用效率——若投資回報高于股本成本,則能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

“資本荒”持續:低成本長期融資探索

當前保險業正面臨全球低利率環境的挑戰。傳統固收類資產收益率持續走低,使得保險公司利差收益不斷收窄。這種情況下,通過低成本融資鎖定長期資金,然后尋求更高收益的投資機會,成為保險公司的理性選擇。

天職國際金融咨詢合伙人周瑾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通過低成本的融資來補充資本金,是當前險資迫切的需求。除了資本補充債和永續債以外,零息可轉債是多渠道資本補充方式之一。當前資本市場信心恢復,險企的經營業績也呈現改善勢頭,因此估值也有較高的上升預期,當前零息可轉債發行的初始轉換價存在溢價,也就是體現了對未來估值的信心。

與此同時,我國償二代二期的實施,對險企提出了更高的資本要求。發債可低成本補充核心資本,滿足“償二代二期”監管要求。境外可轉債融資成本顯著低于境內股權融資,且轉股前不計入股本、不影響每股收益,轉股后可直接提升償付能力充足率,支持業務擴張和戰略轉型。

周瑾進一步指出,險企在存續期內不需要支付利息,顯著降低融資成本。而且,與資本補充債和永續債相比,可轉債一旦轉股后,可以補充核心資本而非附屬資本,可提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因此具有更強的風險抵御能力。而對于投資者而言,其也有更大的選擇權,即在享受股票價格上漲收益的同時,不承擔股價下跌帶來的投資本金風險。

另一方面,我國監管部門正在推動保險資金發揮長期投資者作用,支持實體經濟和國家戰略領域。這意味著險資需要更多長期資金參與重大項目投資與自身發展,發行長期可轉債正好滿足了這一需求。

從險企自身發展的角度來說,多家險企募資積極布局的“大康養”和“人工智能+”等新興業務盈利周期雖然較長(通常需5-8年),但前景廣闊。業內認為,醫養生態能與保險主業協同,未來可通過養老服務、健康管理實現持續性收入;AI技術可降本增效。險企憑借資金優勢和客戶基礎,有望通過生態整合實現長期穩定回報,但需耐心培育。

龍格認為,未來境外發行H股可轉債可能成為上市金融企業的趨勢,因港股再融資監管靈活、國際投資者基礎良好,且零息轉債兼具低成本與資本補充效率。尤其適合H股折價收窄、戰略需求迫切的企業。

不過要實現如平安、太保一樣的成功發行,“需關注市場窗口(如港股流動性)、匯率風險及投資者對轉股稀釋的接受度,并非所有企業都具備發行條件?!饼埜裾f道。

責任編輯: 陳勇洲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下載“證券時報”官方APP,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財富機會。
網友評論
登錄后可以發言
發送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
暫無評論
為你推薦
時報熱榜
換一換
    熱點視頻
    換一換
    激情五月中文不卡,欧美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久久亚洲精品影院,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日本久久丝袜综合网 |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有码中出 | 最新精品露脸国产在线 | 中日AV高清字幕版在线观看 | 在线中文字幕地址 | 在线亚洲欧美动漫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