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國新辦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財政部部長藍佛安介紹,財政政策統籌考慮防風險和促發展,始終留有后手,未來財政政策發力空間依然充足。
藍佛安表示,下一步財政部門將繼續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增強靈活性、預見性,加強對形勢的前瞻研判,做好政策儲備,主動靠前發力,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財政力量。
發行5000億元特別國債,為大型商業銀行注入資本金
藍佛安表示,財政宏觀調控總體要穩,但在形勢變化較大時,也要及時調整、增強針對性靈活性。比如,更加注重促進微觀經濟循環,通過支持地方置換存量隱性債務、發行專項債券支持土地儲備和收購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等,暢通地方和企業資金鏈條,打通循環堵點。再比如,加強財政與貨幣等政策協同,形成政策合力。今年專門發行5000億元特別國債,為大型商業銀行注入資本金,預計可撬動信貸投放約6萬億元。
這兩年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1.5萬億元推動“兩重”建設
藍佛安表示,這兩年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1.5萬億元,推動“兩重”建設。五年來共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19.4萬億元,支持建設項目15萬個;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3.3萬億元,支持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以政府投資有效帶動社會投資。
“十四五”以來財政政策力度更加給力,財政赤字率從2.7%提高到今年的4%
藍佛安表示,“十四五”以來,財政政策力度更加給力。赤字率從2.7%提高到3.8%,今年進一步提高到4%;安排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額度19.4萬億元;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返稅超10萬億元。
展望“十五五” 財政部將更高效能加強財政宏觀調控
藍佛安表示,展望“十五五”,財政部將緊緊錨定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更高效能加強財政宏觀調控,更大力度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更高水平推進財政科學管理,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新的財政力量。
“十四五”時期 國家財政實力大大增強
藍佛安介紹了“十四五”時期財政改革發展成效。據介紹,“十四五”時期,國家財政實力大大增強,收入“蛋糕”越來越大,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計達到106萬億元,比“十三五”時期增加17萬億元,增長約19%。支出強度前所未有,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五年預計超過136萬億元,比“十三五”時期增加26萬億元,增長24%,更多“真金白銀”投向了發展大事和民生實事。
“十四五”時期 財政民生投入近100萬億元
藍佛安介紹,“十四五”時期,國家財政的民生導向更加鮮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財政部部長藍佛安介紹,國家財政賬本里,分量最重、成色最足的始終是民生。“十四五”時期,全國一般公共預算安排教育支出20.5萬億元,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9.6萬億元,衛生健康支出10.6萬億元,住房保障支出4萬億元,加上其他領域支出,財政民生投入近100萬億元。今年,國家財政安排1000億元發放育兒補貼、200億元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積極回應人民群眾關切。可以說,不論是繁華都市還是偏遠鄉村,從咿呀學語的孩童到耄耋之年的老人,都能享受到越來越多、越來越好的民生保障。
過去4年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
藍佛安介紹,“十四五”時期,財政宏觀調控更加積極有為,財政政策進一步增強與經濟情景的適配性,從積極到更加積極,戰略上更加主動、戰術上更加精準,成為支撐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一方面,強化逆周期調節,熨平短期波動。另一方面,協調推進跨周期調節,增強中長期發展動能。支持擴大內需,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推動暢通經濟循環,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過去4年,我國經濟實現了平均5.5%的增速,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
財政部:“十四五”以來中央財政對地方轉移支付近50萬億元
“十四五”時期,中央財政五年安排對地方轉移支付近50萬億元,最大力度下沉財力,兜牢兜實“三保”底線,地方財政總體運行平穩。
綜合自:新華社、央視新聞
校對:趙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