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市場賺錢效應明顯增強,基金發行市場也出現升溫,十余只產品宣布于本月提前結募。權益新發基金占主導,“吸金”規模占比提高。業內認為內外部宏觀環境均利好權益市場,建議采取啞鈴配置策略。
據同花順數據,至記者發稿時止,今年以來有1027只新基金宣布成立,合計發行規模為7490.15億元。其中,新成立的股票型基金有577只,較去年同期增長99.65%;合計發行規模為2848億元,增長264.81%,占同期新發基金規模的比例從去年同期的不到10%提升到38.02%。混合型基金成立183只,同比減少1只;發行規模為895.58億元,增長75.84%,占比從6.47%提升至11.96%。41只FOF合計發行376.4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51.85%與210.19%。
因發行市場火熱,不少基金宣布提前結募。港股通創新藥ETF南方9月9日公告稱,該基金原定募集日期為2025年9月3日至9月12日,為了更好地維護基金份額持有人利益,其募集截止日提前至9月9日。
此外,西藏東財基金旗下的創業板綜指增強ETF、華安基金旗下港股通生物科技ETF等十余只產品也均在本月宣布提前結募。
同花順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有323只新基金調整募集期,其中多達251只新基金提前結募。
業內人士認為,權益類基金發行升溫,與近期市場回暖、權益資產吸引力提升有一定關系,投資者入市意愿也有所增強。近期,高盛、匯豐等多家外資投行也密集發聲,一致看好中國股市的持續上漲趨勢,并同步上調了中國股市的目標位。
展望未來,博時基金認為,內外部宏觀環境均利好權益市場,預計指數回調幅度或有限,仍有結構性機會。結構方面,投資者要做好“高切低”,把握估值相對低位但基本面預期有變化的方向。
華夏基金建議投資者采取啞鈴配置策略,彈性一端,投資者可在震蕩調整中,逢低布局進攻端,如回調后的AI、機器人、創新藥;挖掘未被市場發現、低位滯漲的標的,逢低攢籌碼,耐心等待,如“反內卷”政策利好方向,消費、創新藥、新能源等。防御一端,則可考慮抱守紅利、現金流策略,不受經濟周期和科技敘事波動的影響,穩定分紅的行業。或者借助寬基指數錨定市場大勢,重點關注A500、滬深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