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AI(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科技巨頭紛紛投身其中,將之視為下一個增長神話之時,電商領域的“黑馬”拼多多卻顯得格外冷靜。
目前來看,拼多多幾乎是唯一一家從未公開闡釋自身AI戰略布局的巨頭。到了最新披露的2025年第二季度財報中,這種沉默還在延續,“AI”一詞依然缺席。
然而跡象顯示,拼多多并非無動于衷。8月以來,拼多多正在悄然調整其AI戰略,加速為AI攬才。
圖片來源:拼多多官網截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9月8日,拼多多官網社會招聘的技術類崗位中,最新發布包括“大模型平臺工程師”“機器學習平臺工程師”等在內的多個職位需求。自8月以來的招聘中,與AI和大模型密切相關的職位還包括“多模態大模型算法工程師”“跨境搜索推薦-大模型Infra架構工程師”“大模型應用算法工程師”“多模態大模型系統工程師”等。
更早之前的今年2月,就曾有消息稱拼多多內部已組建電商推薦大模型團隊,但拼多多對此并未做出回應。
有拼多多商家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微信采訪時透露,拼多多在AI和跨境電商上,都是很激進的。在他看來,拼多多在AI上的激進在于正用AI做真正的業務。
研發投入持續增長 黃崢技術基因早已植入拼多多
在All in AI的行業浪潮中,拼多多在AI領域卻顯得格外低調,對外極少發聲。然而若將時間軸拉長至更早之前,在拼多多的起步階段,其創始人黃崢曾多次提及一個關鍵理念——“分布式AI”。
所謂“分布式AI”,指的是將人工智能能力分散至多個節點或終端,通過去中心化的智能代理網絡實現協同決策與任務執行,而非依賴于單一、集中式的AI“超級大腦”。
對于這一理念在拼多多上的應用,黃崢曾在拼多多2018年招股說明書所附的《致股東信》中明確提出:“如果我們閉上眼睛暢想下一階段的拼多多,它可以被理解為一個融合虛擬空間與現實世界的多維場景。它將不是由集中式超級大腦型AI系統驅動,而是依托分布式智能代理網絡運作,兼具Costco的高性價比與迪士尼的娛樂體驗。”
作為本科就讀于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計算機專業、后又赴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取得計算機碩士學位的創始人,黃崢為拼多多注入了深厚的技術基因。
在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電話會中,他曾明確表示:“公司將持續大幅增加技術投入,運用基于分布式人工智能架構的深度學習模型,持續提升產品及推廣推薦的精準度。目前,拼多多正和世界各地科研機構合作,以提升公司在分布式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能力,我本人將直接領導相關工作?!睋敃r財報,該季度拼多多研發費用增至3.32億元,同比增幅高達828%,環比增長80%。
然而自黃崢卸任后,拼多多在AI領域的對外發聲明顯減少,即便行業已進入激烈競逐AI敘事的新階段,公司仍保持相對的“戰略沉默”。
沉默背后,拼多多也正面臨現實的業績壓力。2025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公司總營收為1040億元,同比增長7%,增速繼續放緩;同期實現凈利潤327億元,同比下滑約5%。拼多多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磊在總結利潤下降原因時,再次提及從今年4月開始的“千億元扶持”計劃;3位管理層人員在財報電話會上也多次給市場打“預防針”,持續淡化對未來業績的預期。為應對當前電商平臺加碼即時零售,內容平臺推進電商業務等激烈競爭態勢,趙佳臻表示,平臺會主動選擇加大投入、犧牲部分利潤,以拓寬中小商家發展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拼多多在研發方面的投入正在提升。2025年第一季度,研發支出35.8億元,高于去年同期的29.1億元及市場預期;第二季度研發投入35.9億元,繼續保持同比增長。盡管如此,與阿里、騰訊等動輒將6%~10%的營收用于研發相比,拼多多研發費用占收入比重始終控制在4%以內,某種層面仍顯示出其謹慎且差異化的技術投入策略。
崗位更多“實用主義” 商家評價:拼多多AI很“激進”
8月份以來,拼多多密集展開AI人才招募,迅速引發外界關注。
記者注意到,在其官網的社會招聘欄目中,技術類崗位已集中上線多個與大模型和人工智能高度相關的職位,包括大模型平臺工程師、多模態算法工程師、跨境搜索推薦—大模型Infra架構工程師、大模型應用算法工程師、多模態大模型系統工程師等。
從崗位職責描述具體來看,拼多多正在推進的AI與大模型業務顯得極為具體,透露出鮮明的“實用主義”傾向。
以“大模型應用開發工程師”為例,該崗位需負責拼多多核心電商場景下的大模型Agent(智能體)開發與優化,覆蓋搜索、推薦、商業化等多個板塊,并支持AI對話搜索、智能導購、圖文生成與數字人等業務功能的高效落地。
還有諸如“大模型平臺工程師”負責大模型平臺的架構優化,和算法一起提升大模型能力、推進落地。“多模態大模型算法工程師”則負責多模態大模型基礎模型研發,構建電商領域圖像、文本多模態大模型基座等。
這與當前眾多大廠熱衷于推進通用大模型的戰略形成鮮明對比。拼多多在電商領域的幾位競爭對手,阿里巴巴、抖音等對AI大模型都有大量投入,并且將自研大模型作為重點進行突破。
今年2月,阿里巴巴集團CEO(首席執行官)吳泳銘宣布未來三年將投入超3800億元建設云和AI硬件基礎設施,這一金額超過過去十年投入總和。今年年初,阿里國際宣布旗下面向全球B2B(企業間的電子商務)買家的首個AI搜索引擎Accio接入DeepSeek等最先進的推理模型,正式上線深度研究、商業探索等功能。并且基于通義千問大模型,阿里AI合作的邊界正在拓展,目前其應用已擴展到汽車、金融、教育、醫療等多個行業。
拼多多AI則更多還是圍繞“電商”這一內核在推進。
一位同時在多家電商平臺上(拼多多占其年銷售額60%左右)主營童裝的商家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微信采訪時認為,拼多多在AI和跨境電商上,都是很“激進”的。他舉例,“在Temu(拼多多的跨境電商平臺)上,幾乎所有流程包括運營、廣告投流、資質審核、定價等,基本全是AI在做”“Temu是AI驅動運營的,Temu的戰績說明問題”。
該商家還對比了其他平臺:“Temu發布一個新商品,相比其他以人工為主的平臺,很快就可以加站(指在跨境電商領域商家從發布商品到商品最終在平臺網站展示售賣的過程),因為Temu基本全是AI。”他進一步指出,區別于國內電商網站,目前跨境商品全托和半托模式,在售賣前,平臺需要審版、審樣、翻譯、維護清關合規屬性等眾多繁瑣流程,Temu這些流程因為主要靠AI,比競爭平臺節省幾倍的時間,某些平臺商家商品遠低于Temu,但有時候加站排期能排到幾個月之后,這對于服裝類商家是不可能接受的。
他還特別提到,即使在糾紛處理這類通常依賴人工判斷的場景中,拼多多也大量使用AI。“當發生交易糾紛,要求平臺客服介入時,實際上處理糾紛的不是人,而是AI系統?!?/p>
據他估算,在拼多多和Temu后臺,某些業務環節如糾紛處理,AI介入率超過90%。而在選品、加站、資質審核等場景則“基本全是AI”,僅廣告投流、運營等少數環節仍為人機結合。
值得一提的是,拼多多驚人的“人效比”一直是業界矚目的焦點。據公開資料,拼多多員工總數僅2萬余人,遠低于阿里、京東、美團等平臺,但人均創收連續多年位居行業前列。而從目前來看,在電商的諸多關鍵業務環節實際上已由AI系統承擔。高度自動化的AI決策體系減少了人工干預,也以技術進一步強化了其運營模式。
在上述商家看來,拼多多雖極少公開強調AI能力,但其技術應用已非常務實和深入?!捌炊喽嗟募みM,我理解為是平臺正兒八經用AI做真正的業務”,并且“拼多多有足夠豐富的業務場景,讓AI像人一樣,花真金白銀,實彈實戰”。
他同時表示,依照他和周圍部分商家的體驗,拼多多的技術實力也體現在用戶體驗上,在國內國際多個電商平臺上,幾乎只有拼多多或Temu商家客戶端,基本可以在移動端讓賣家實現所有運營操作,并且體驗像蘋果系統一樣流暢。另外拼多多和Temu在買家體驗、推薦流量上,他認為“拼系”的商品分發效率也是業內領先的,保證了站內轉化率,這些都是靠強大的技術做到的,“拼多多是一家被業內低估甚至忽視的AI超級巨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