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段時間,金融業“反內卷”行動不斷。
從部分上市銀行近日披露的2025年半年報數據觀察,今年上半年各家銀行“內卷度”依然延續。如在指標上的表現為:存款利率降幅“追不上”貸款利率降幅。
在全行業凈息差持續收窄背景下,銀行不得不通過“內卷”來維持利潤,但非理性的競爭又進一步壓縮行業利潤,埋下潛在風險。如何破除“內卷”,實現高質量健康式發展,或需全行業共同構建。
存貸兩端利率調整仍未對稱
8月份以來,已有常熟銀行、江陰銀行、重慶銀行、江蘇銀行等上市銀行發布了2025年半年度報告。
與2024年相比,今年上半年,常熟銀行、江陰銀行、江蘇銀行的存款平均成本率均降低至2%以下,分別為1.96%、1.62%、1.78%,分別下降了0.24、0.23、0.32個百分點。不過這一存款端成本的降幅,均小于各自貸款端收益的降幅:上述各行貸款平均收益率同期分別下降了0.44、0.37、0.53個百分點。
從凈息差看,上述三家銀行今年上半年凈息差進一步收窄至2.58%、1.54%和1.78%。不過,環比來看,收窄幅度有所放緩。
一個反例是重慶銀行,該行今年上半年的存款平均成本率較去年下降了0.26個百分點,快于貸款平均收益率的下降幅度(0.19個百分點)。隨著負債成本的改善,重慶銀行今年上半年的凈息差也逆勢環比上升了0.04個百分點至1.39%,不過較去年同期(1.42%)仍處于收窄態勢。
實際上,央行早在《2024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直接點名了銀行“內卷”現象,其主要表現為存貸款利率與政策利率調整幅度存在較大偏離。
即,以1 年期 LPR 累計降幅為參考,銀行定期存款平均利率的降幅,大大低于這一幅度;而同期銀行貸款平均利率降幅,又大大超過1 年期 LPR 累計降幅。可謂是存款利率“降不動”,貸款利率“下行快”。
對此現象的原因,央行有著直觀的總結:在于市場競爭激烈,銀行“內卷”嚴重。具體而言,在存款方面,一些銀行“在月末、季末等業績考核時點,出現一些‘高息買存款’‘花錢買指標’行為”。而在資產端“價格戰”方面,央行也直言:“銀行過度競爭貸款,部分貸款利率,特別是大企業貸款利率明顯低于同期限國債收益率。”
根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數據,2025年二季度全行業商業銀行凈息差環比繼續收窄,已下降至1.42%,再創歷史新低,已普遍低于審慎管理的相關要求。
按照《合格審慎評估實施辦法(2023 年修訂版)》披露的凈息差評分標準,商業銀行凈息差不低于 1.8%(含),可評估為100分。也就是說,商業銀行凈息差維持在1.8%以上,為合理區間。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也指出,低息差環境已成為全球金融業發展的新常態,對商業銀行傳統經營模式構成前所未有的挑戰。息差收窄直接沖擊盈利能力,資產負債結構面臨深度調整壓力,風險管理復雜性顯著增加。面對這一系列挑戰,銀行必須深刻認識問題的根本性質,準確把握轉型方向。
“內卷式”競爭長期危害行業發展
銀行業為何“內卷”?
一個較為認可的觀點是,隨著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轉型,金融機構增量業務的增長有所放緩,存量市場競爭加劇。
對此,青島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劉曉曙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銀行“內卷”是一種宏觀現象,看似表現為供給端的供給過剩,但背后本質上是有效需求不足,一個明顯的表現是,國內銀行業的貸款規模增速已經連續多年下降。即,正是當前銀行的核心業務增量不足,才導致銀行內卷式競爭。于是,當市場增量空間收窄,銀行競爭邏輯就從“開拓增量”轉向“爭奪存量”。
從一線表現看,銀行的產品和服務同質化競爭加劇,“內卷式”競爭最明顯的是貸款端打“價格戰”,特別是以“消費貸”“經營貸”為代表的降價,利率一度降低至“2%”以下,呈現利率“你降我也降”、審核“你松我也松”的激烈競爭。
更直接的動力還在于考核。一位上市銀行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對于上市銀行來說,業績披露與股東回報要求進一步放大了內卷動力。市場對“增長”的預期直接綁定管理層考核,息差收窄背景下,“業績增長”的壓力只能通過“規模擴張”兌現。
在劉曉曙看來,從行業長期發展考慮,“內卷”式競爭會壓縮銀行盈利空間,增大商業銀行經營風險,不利于銀行業的健康發展。內卷的核心是存量博弈下的“低水平同質化競爭”,如“價格戰”(如壓低貸款利率)、“規模戰”(放松授信標準擴大投放)、“成本戰”(高息攬儲或補貼獲客)等,最終會導致“息差收窄”與“不良抬升”,壓縮商業銀行的盈利空間。
劉曉曙擔心,商業銀行“內卷”帶來的擴張的規模沒有匹配“風險可控”與“收益可持續”的根基,或只是將短期的經營壓力轉化為長期的風險包袱,需要警惕過度“規模擴張”造成的“風險堆積”。內卷式競爭不僅不利于銀行自身健康發展,還可能通過金融體系傳導至實體經濟,這正是監管層遏制“惡性內卷”、引導銀行回歸“質效優先”的核心原因。
金融“反內卷”潮起
7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的戰略要求,正在影響宏觀經濟運行、區域經濟布局、行業競爭生態,各行各業開啟“反內卷”行動。
在金融領域,過去一段時間以來,廣東、安徽、寧夏、寧波等地金融監管部門、行業協會,以及部分金融機構陸續提出“反內卷”相關工作措施。
其中,廣東打響了銀行業“反內卷第一槍”。7月17日,廣東銀行同業公會召開專業委員會主任單位反“內卷式”競爭專題工作會議,明確擬按照“1+3+N”的制度體系推進“內卷式”競爭的綜合整治。
緊接著,7月18日,寧夏銀行業協會組織召開了“內卷式”競爭專題座談會,與會者達成共識:銀行業健康發展不能依賴零和博弈的惡性競爭,需堅守規范底線,摒棄短期逐利思維,通過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加大產品創新力度實現差異化發展,嚴守合規經營“生命線”。
隨后,金融機構在年中會議中喊出“反內卷”口號,如7月22日,平安銀行廣州分行召開2025年年中工作會議暨反“內卷式”競爭宣導會議,推進落實反“內卷式”競爭工作。7月30日,工商銀行召開年中會議,對下半年經營重點工作進行安排,要求帶頭整治“內卷式”競爭。
“反內卷”如何破局立新?
于不同銀行機構而言,“內卷”的形成具有特殊因素。
對此,山東開放大學經濟管理教學部副教授梁宇撰文總結認為,不同類型商業銀行的內卷化路徑存在顯著的異質性。其中,國有銀行“內卷式”競爭受制度性約束,主要來源于行業集中度和產品同質化的雙重壓力;股份制銀行主要是受“價格戰”的影響,定價偏離度成為“內卷式”競爭的主要成因;城商行受異地展業的限制,使得貸款高度依賴本地政府平臺和龍頭企業,“內卷式”競爭主要來源于客戶的高度集中;農商行則因業務經營范圍局限和數字化滯后引發產品同質化程度過高,導致其“內卷式”競爭長期處于高位。
梁宇認為,市場自我調節機制的失效亟須通過外部監管的主動干預打破負向循環,重塑差異化競爭的市場格局。梁宇建議,在監管體系方面,應構建多維同質化監測框架,完善動態預警機制,在現有金融風險監測體系中納入“內卷式”競爭指數的常態化跟蹤;實施分層分類監管,針對不同類型銀行的內卷化驅動差異,在資本充足率、流動性管理及信貸投向等監管規則中設置差異化參數;優化金融創新評估體系,防范系統性風險傳導。
從銀行自身管理出發,劉曉曙認為,要想實現“反內卷”,銀行的客群結構轉型是根本之道,銀行必須要加快實現與經濟轉型相適配的客群結構轉型,拓展新興經濟領域客群。
曾剛也認為,銀行需要在三個維度實現根本性轉變:即從規模導向向價值導向轉變、從傳統銀行向綜合金融服務商轉變、從同質化競爭向差異化發展轉變。銀行唯有將創新、生態、風控和組織能力進行有機整合,全面重塑核心競爭力,才能破局立新。而業務模式、生態平臺、風險管理及人才隊伍的融合創新,是轉型成敗的決定性環節,更是關乎銀行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基石。
責編:楊喻程
排版:劉珺宇
校對:廖勝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