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真材實料,做健康科普
來源:人民日報評論作者:周人杰2025-08-20 14:51

醫療科普莫成“流量生意”

周人杰

一位院士曾說,“把科學講成故事,科學才能走進千家萬戶”。近年來,乘著短視頻的東風,醫療科普圈粉無數。有報告顯示,在全國10.74億網絡視聽觀眾中,92.1%的觀眾曾通過短視頻平臺接觸健康科普內容,其中63%的觀眾已養成定期關注健康科普賬號的習慣。

短視頻醫療科普提供專業知識,有利于公眾提升健康素養。但同時,相關亂象也不容忽視。比如,有的靠同質化文案簡單重復霸屏,有的“名為科普、實為賣藥”,有的披著醫學外衣玩“軟色情”“擦邊”,有的濫用AI技術假冒權威專家。表面上是科普,背后則是“流量生意”。不良內容誤導公眾,污染網絡空間,亟待系統施治。

有規范引導,才能健康有序發展。前不久,中央網信辦、國家衛生健康委等4部門聯合印發《關于規范“自媒體”醫療科普行為的通知》,明確要求“自媒體”賬號對發布轉發醫療科普信息的真實性、科學性負責。從分類核查認證賬號資質,到嚴格標注醫療科普信息來源,從嚴禁違規變相發布廣告,到嚴處違法違規信息及賬號,落實落細有關要求,方能遏制醫療科普違規短視頻“野蠻生長”,更好守護群眾健康。

聚焦平臺這個治理交匯點,既要大力治亂,也要完善機制。依法治網,該出手時就出手。江蘇南京一醫生在某平臺發布短視頻,含有“肉毒素”治療效果相關內容,因違反廣告法被處罰。有平臺出現“5天治愈糖尿病”等夸大宣傳,被監管部門嚴肅約談。多想辦法,提升平臺監管質效。比如,某短視頻平臺聯合中國醫師協會健康傳播工作委員會推出“同行評議”機制,對科普內容質量進行評定和認定,同時完善平臺規則,發布醫療賬號日常運營規范、醫療健康內容審核指南等,并對部分違規案例進行公示。

無論技術如何迭代,都必須守住倫理的底線。禁止不當牟利行為、禁止擅用職務身份、不得夸大治療效果……細覽上海推出的全國首個“互聯網健康科普負面行為清單”,著力規范醫務人員言行成為鮮明特色。推動行業加強自律,讓“關鍵角色”守住科普初心,才能守住市場經濟的規則邊界、法治底線,崇揚尊重科學、追求創新的風尚。

當然,促進科普短視頻健康發展,強監管不等于“急剎車”,而是以整治亂象為基礎,激勵優質內容創作者,讓正能量澎湃大流量。比如,探索建立“AI預審+專家復核”機制;試行優質創作者信用積分辦法,給予其流量傾斜和商業變現優先權;推廣醫療機構與科普達人“結對子”計劃;設置“科普創作基金”,獎勵嚴謹專業科普短視頻。堵偏門、開正門,凈平臺、搭舞臺,就能讓優質內容占領傳播高地,放大科普正面效應。

“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而健康科普如同疾病預防控制的“社會疫苗”。當前,《“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穩步實施,多措并舉促進醫療科普高質量發展,定能讓醫療健康知識以生動形式更好惠及群眾,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責任編輯: 陳勇洲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下載“證券時報”官方APP,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財富機會。
網友評論
登錄后可以發言
發送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
暫無評論
為你推薦
時報熱榜
換一換
    熱點視頻
    換一換
    激情五月中文不卡,欧美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久久亚洲精品影院,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思思久久国产精品丝袜 | 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 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 | 亚洲中文字幕夜夜爱 | 夜色福利少妇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