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楊慶婉
保險資金加速入市,舉牌正在進行時。
近日,中國平安舉牌中國太保、中國人壽等H股,備受市場關注。有別于過往對于銀行股的青睞,險資時隔6年又一次演繹“保險舉牌保險”,即對同行上市公司不吝重金投資,此舉可視為險企對高股息資產投資的擴容以及對行業(yè)基本面改善的預判。
從分紅的角度來看,上市險企板塊也不乏股息率超過3%或4%、可與大型國有銀行股相媲美的個股,尤其是相對A股仍存在估值折價的H股。近一年來,上市險企的股價表現(xiàn)非常突出,中國太保和中國人壽的H股漲幅均超過了100%。
除了針對紅利資產的配置偏好之外,保險資金入市的規(guī)模還在增長,投資權益市場的范圍也不斷擴大。據國家金融監(jiān)管總局最新披露的數據,今年上半年,保險公司人身險、財產險投資股票和基金的余額,同比增長25%。其中,人身險公司投資于股票的資金運用余額為2.87萬億元,占比達到8.81%,同比增長1.8個百分點;財產險公司投資于股票的資金運用余額為1955億元,占比8.33%,同比增長1.84個百分點。兩類保險公司的股票投資余額占比,均達到2022年二季度以來高點。
細究保險資金入市的驅動力,除了監(jiān)管政策,更有險企內在的諸多配置需求。
政策方面,今年我國六部委發(fā)文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鼓勵大型國有保險公司從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費的30%用于投資A股。為此,財政部還發(fā)布了國有險企的長周期考核辦法,將核心指標凈資產收益率“5年、3年、當年”所占的權重調整為20%、50%、30%,打通“長錢長投”入市堵點。
財務方面,新會計準則下保險企業(yè)的利潤受權益資產波動影響加大,股市回暖將大幅提高“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計入損益”科目的收益,而紅利資產的股息收入可以直接計入凈利潤,舉牌派駐董事之后還可列為長期股權投資,因此對于絕對收益的追求也會驅動險資繼續(xù)加大對高股息等權益資產的投資力度。
投資方面,雖然保險預定利率下調,負債成本有所降低,但長端利率中樞持續(xù)下行,疊加房企等信用風險持續(xù)暴露,國債、金融債等恢復征收增值稅,保險企業(yè)仍需應對“利差損”的壓力,投資端面臨一定程度上的“資產荒”,因此加大權益資產配置也是一種策略選擇。
國泰君安非銀金融劉欣琦團隊預測,根據“新增保費=總保費-保險服務費用-業(yè)務及管理費用”的計算邏輯,自2025年起,大型國有保險公司未來三年可分別帶來3788億元、3933億元、4085億元的增量資金,預計行業(yè)整體新增入市資金規(guī)模接近萬億元。
總體上,險資等中長期資金入市的節(jié)奏還在加快,未來可能還有更多舉牌案例發(fā)生,中國權益資產的配置價值也會進一步獲得重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