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Robotaxi(自動駕駛出租車)受到全球資本市場廣泛關注,但質疑聲也如約而至。
近日,“木頭姐”Cathie Wood旗下ARK基金斥資約1290萬美元買入小馬智行(NASDAQ:PONY)股票,這是“木頭姐”的主力基金首次持倉中國自動駕駛標的。據悉,“木頭姐”被華爾街認為是“女版巴菲特”,其投資偏好是高成長、高風險及長期持有。
另一家中國Robotaxi頭部企業文遠知行(NASDAQ:WRD)二季度Robotaxi業務同比大增836.7%,該公司早在今年5月就披露了Uber承諾向其追加投資1億美元的事宜。
“木頭姐”最新發布的《ARKInvest Big Ideas 2025》報告預測,到2030年,全球Robotaxi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0萬億美元,車隊規模或達5000萬輛,行業總估值達34萬億美元。報告認為,“Robotaxi不僅是交通方式的變革,更是全球經濟和能源結構重塑的核心驅動力”。
但另一方面,資本市場近期也接二連三地出現對Robotaxi及相關公司的唱空聲音。巴萊克就在最新的報告質疑特斯拉Robotaxi稱,極端情境處理、本地化城市參數調整以及基礎建設與政府審批障礙,可能會拖慢自動駕駛商業化進程。美國做空機構灰熊近日發布報道稱,小馬智行的Robotaxi取車點少、等待時間長,總體客戶體驗較差等。
唱多唱空交織的背后,是資本市場對自動駕駛公司及Robotaxi業務發展的關注點的變化。
前辰韜資本執行總經理劉煜冬曾向第一財經表示,前幾年,機構投資自動駕駛企業看重的是技術團隊和市場規模,今年看重的是自動駕駛企業自身實際的規模化商業應用進展,以及在新技術變革下迅速調整和適應的能力。下一階段,機構還會評估自動駕駛公司的盈利能力。
文遠知行創始人兼CEO韓旭于8月14日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自動駕駛投融資相較前兩年已經明顯回暖,從長遠來看,自動駕駛的前景是用機器代替人,比人開車更安全、更舒適,且成本更低,這些基本的假設條件沒有發生改變,我仍舊看好行業發展。”
等車時長、車隊規模成爭議點
“前年年中到去年年中,可能是自動駕駛行業融資最難的時候,去年年中開始有一定的升溫。”小馬智行CEO彭軍今年4月談到自動駕駛行業融資情況時如是說道。在他看來,今年自動駕駛行業的融資比前兩年確實有一定的升溫,但是整個行業的爆發期還沒有到來,后續隨著規模化到來,投融資會更熱。
但近期,資本市場接二連三出現對自動駕駛公司的做空報告,引起廣泛關注。綜合多份報告來看,質疑點聚焦在目前Robotaxi等車時間過長,車隊運營規模少。比如:巴萊克在最新報告中提到,特斯拉Robotaxi初期規模僅約10輛,要實現大規模部署仍面臨著極端情境處理、本地化城市參數調整以及基礎建設與政府審批障礙三大挑戰。而這些因素可能會拖慢特斯拉點自動駕駛商業化進程。美國做空機構灰熊研究認為,小馬智行的Robotaxi取車點少、等待時間長,總體客戶體驗比行業領導者差等。
記者近期在廣州體驗百度旗下蘿卜快跑Robotaxi時也出現“高峰期等車時間長達1個小時、且無車接單”的情況。當記者問詢叫車點附近運營車輛數量時,蘿卜快跑客服回應稱:“城市的可服務車輛并非固定不變,會受多方因素影響進行動態調整。”根據附近居民、商戶的反饋,下班高峰期蘿卜快跑的等車時長大于40分鐘。
不可否認的是,現階段Robotaxi派單時長、等車時長均較有人網約車更多,也是行業需要解決的課題。韓旭表示,當自動駕駛公司開拓一個新城市時,自動駕駛公司需要跟當地相關部門洽談,以保證Robotaxi用車數量是足夠的。關于高峰期叫車難的問題,韓旭認為:“如果要保證高峰期的等車時長在2~3分鐘內,是可以通過多投入運營車輛數量解決,但是這帶來的伴生問題就是大量的車在低谷期出現閑置,沒有可接的訂單,企業需要綜合考慮經濟性和用車便利性。”
長期以來,Robotaxi作為自動駕駛公司核心的業務,車隊規模問題一直受到資本市場的關注。當前,加速擴張Robotaxi運營規模、縮短等車時長是每家公司的重要目標。
比如:特斯拉CEO馬斯克計劃到2026年底,公司Robotaxi車隊規模將擴張至“數百萬輛”。文遠知行目前已在10國30城運營自動駕駛車輛超過1300輛,今年上半年,該公司在中東核心城市持續擴張Robotaxi服務,阿布扎比車隊規模較2024年增長到3倍。小馬智行表示,公司Robotaxi服務擁有近300輛自動駕駛車輛,預計到2025年底,車隊規模將進一步擴大至1000輛。彭軍表示,預計車輛規模約5萬輛可實現公司盈虧持平。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在2025年Q1財報電話會上表示,蘿卜快跑已在15座城市部署超1000輛無人車。
業內有觀點認為,Robotaxi車隊規模與自動駕駛公司盈利時間密切相關。對此,韓旭表示:“如果車輛單車毛利為正,那么盈利可能和車的數量呈現正相關。但是車隊數量與公司技術、政策支持、運營水平等密切相關,公司盈利與否還與單車成本、運營成本等關聯,所以不能簡單認為車隊數量越多、盈利時間越快。”
市場關切盈利時間表
無論是做多報告或是做空報告中,自動駕駛公司現階段的虧損與盈利時間表形成鮮明對比。小馬智行今年二季度總營收1.54億元,凈利潤虧損約3.82億元,Robotaxi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57.8%;文遠知行今年二季度營收1.27億元,同比增長60.8%,調整后凈虧損3.01億元,Robotaxi業務營收4590萬元,同比激增836.7%,占總營收比重升至36.1%。
此外,2025年第一季度,蘿卜快跑提供的自動駕駛訂單超過140萬單,同比增長75%。截至2025年5月,蘿卜快跑累計為公眾提供的自動駕駛出行服務訂單超過1100萬單。Waymo目前每周已提供25萬次無人駕駛付費乘車,累積超過5000萬英里行駛里程,覆蓋多座城市。上述數據顯示,自動駕駛公司雖仍處于待盈利狀態,但核心業務之一的Robotaxi營收已出現大幅提升。
與此同時,自動駕駛軟硬件成本下降是行業發展另一個關鍵推動因素。比如:文遠知行推出了基于NVIDIA DRIVE AGX Thor芯片的3.0平臺,實現自動駕駛系統成本降低50%,搭載于最新一代robotaxi GXR上。小馬智行搭載第七代自動駕駛系統方案的Robotaxi車型,其自動駕駛套件總成本較前代下降70%。百度Apollo第六代智能化系統解決方案的蘿卜快跑第六代無人車,整車成本相較于5代車直接下降60%,單車采購價降低到了20.46萬元。
對于盈利時間,各家給出的節點也不一樣。彭軍預測,小馬智行將在2028年左右實現盈虧持平。蘿卜快跑則預計隨著時空覆蓋和運營效率的大幅提升,公司將在2025年全面進入盈利期。韓旭則表示,文遠知行未有明確的盈利節點,但對大規模盈利持樂觀態度。
高盛在今年初的研報中表示,預計特斯拉Robotaxi業務將在2026下半年開始商業運營,并在2027年實現約1.15億美元的收入。巴克萊在報告中寫道,特斯拉預計展示的Robotaxi將在地理圍欄內運行,并需透過遠端操作避開高風險路段。雖然此類活動常被視為“利多”,但此次發表會的真正意義在于加強特斯拉自動駕駛與人工智能戰略的市場敘事。
當前,自動駕駛行業的商業模式透明,且正在改變行業格局。高盛預計,傳統網約車平臺或轉向輕資產模式,整合第三方自動駕駛車隊,比如Uber已與文遠知行、Mobileye、Waymo等18家自動駕駛公司合作。
行業待突破的難點仍聚焦在技術、法規等層面。根據辰韜資本、九章智駕等聯合發布的《端到端自動駕駛行業研究報告》,目前90%的公司已投入重要資源全面擁抱端到端,大部分技術公司都表示出難以承受錯過這一次技術革命的后果。自動駕駛算法和系統公司如元戎啟行、商湯科技、小馬智行、鑒智機器人、英偉達、地平線等也紛紛投入研發端到端,以期在這一輪新的革命性技術中占得先機。
端到端自動駕駛已逐漸成為明確的行業共識,引領自動駕駛進入下一波產業發展和資本涌入的浪潮。然而,由于行業對端到端的探索剛剛起步,仍有許多應用困境與痛點亟待解決,如技術路線分歧、數據和算力需求大、測試驗證方法尚不成熟、組織資源投入等各方面的挑戰。這些尚未被滿足的需求所形成的新的痛點及機會,也將成為從業者未來進化與迭代的方向。
同時,行業中很多公司也在積極布局下一代的One Model端到端系統。該技術方案需要更多模型、數據、訓練算力和芯片層面的升級,中性預期其落地時間會晚于模塊化端到端1~2年時間,從2026年至2027年開始上車量產。
展望未來,自動駕駛的車輪仍在向前,高盛分析師團隊研報顯示,在北美地區,自動駕駛汽車已正式跨入商業化階段,預計到2030年將在美國共享出行市場中占據70億美元份額。在中國,高盛對自動駕駛出租車商業化服務區域的擴大持積極態度,在上海,獲得許可證的自動駕駛出租車運營商可在指定區域向公眾提供完全無人駕駛的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并收取費用。這將支持自動駕駛出租車行業的發展,同時技術不斷進步、大規模部署帶來的物料清單(BOM)成本下降以及自動駕駛出租車運營商、汽車原始設備制造商(OEM)和資產所有者之間生態系統的拓展也將起到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