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至31日,由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中國檢驗認證(集團)有限公司主辦的2025汽車新質生產力發展論壇在重慶舉行
賽力斯超級工廠
在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如何實現從頂層設計到實踐落地的深化推進?在7月30日至31日于重慶舉行的“2025汽車新質生產力發展論壇”上,中國檢驗認證(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永吉表示,當前世界正處于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時期,新質生產力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汽車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288.8萬輛和1286.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4.4和35.5%。“2012年《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發布,當時的新能源汽車年產量僅1.28萬輛,到去年已經增長了1000倍。”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長蘇波感慨道。
重慶是制造業重鎮,目前正全力建設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之都。7月29日,隨著中國長安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在重慶掛牌成立,重慶迎來首家一級央企總部。本次論壇落地重慶江北恰逢其時,政產學研人士云集,深度探討產業未來。
路徑:科技自立與ESG變革
在2024年MSCI評估的758家中國公司中,新能源汽車行業整體評級領先,進步顯著
“要緊緊把握新能源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契機,牢固樹立以電動化牽引汽車產業網聯化、智能化發展的主導方向和技術路線。”蘇波認為,推動汽車產業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強化科技自立自強,著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化高水平開放合作,持續優化體制機制環境。
面對全球新能源汽車電動化、智能網聯化發展的大趨勢,蘇波提醒:“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當前國際競爭更加激烈,我國新能源汽車的領先優勢并非高枕無憂。”基于此,要搶占全球創新制高點,特別是突破車規級芯片、高安全固態電池、車用操作系統等“卡脖子”技術,前瞻布局前沿領域,把握技術迭代主動權。
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的增長,如何讓產業發展的腳步穩踏在技術創新上,已成為行業下一步思考的問題。在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彭華崗看來,新質生產力的“質”不僅是質量的“質”,更是本質的“質”,要求技術創新必須深深扎根于可持續性、包容性與責任感的沃土。因此,推進ESG變革是汽車行業長久發展的一項答案。
可喜的是,中國汽車產業正以創新實踐交出“ESG答卷”。2024年10月以來,基于ESG績效評價構建的汽車行業投資組合,累計收益率穩定超越中證、恒生滬深港汽車指數等,ESG投資價值日益凸顯。截至今年7月22日,A股23家汽車制造企業中,已有18家發布了2024年度ESG報告,占比高達78%,ESG信披正愈加透明。在2024年MSCI評估的758家中國公司中,新能源汽車行業整體評級領先,進步顯著。
基于中國汽車產業ESG建設仍處于爬坡上坎的階段現狀,彭華崗認為,中國車企需要與供應鏈攜手,完成從“被動合規”到“主動引領”的跨越,重塑核心競爭力。在減碳與增長的平衡中,車企可以走出獨特的技術路徑,也能通過ESG體系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
“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產能,如果放在全球碳達峰碳中和的綠色發展大背景下,還只是滄海一粟,遠遠不能滿足需求。”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原總經濟師陳文玲表示,當下的關鍵是如何提高產品質量,而不是在低水平的價格戰中內卷。在其看來,要進一步做好技術創新、培育現代產業體系、數字經濟賦能這三篇“文章”,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為建設汽車強國注入澎湃動能。
實踐:技術革命與全球布局
中國頭部車企代表圍繞“技術創新”與“全球化戰略”兩大核心路徑,分享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企業實踐和未來藍圖
智能化與制造工藝革新同步推進。長安汽車旗下深藍汽車將在第四季度推出的L06車型,將搭載全球首款3納米車規級座艙芯片并標配激光雷達與城區NOA。江汽集團與華為共建的“尊界超級工廠”,其AI視覺檢測精度達0.2mm,覆蓋超2600個關鍵質控點。賽力斯則創新采用“廠中廠”集聚模式,將核心供應鏈響應時間縮短至20分鐘內,并成功實踐了首例問界M9的衛星通信緊急救援。
長安汽車副總裁、深藍汽車CEO鄧承浩表示,深藍汽車當前月銷量約2萬臺,高峰期達3萬臺,目標是在今年第四季度,借助新產品投放及全球化發力,沖擊月銷量4萬臺大關,并力爭打造全球月銷量過2萬臺的明星車型。
核心技術突破是企業搶占未來的制高點。據廣汽集團執委會委員吳堅介紹,集團已完成了全固態電池400Wh/kg化學體系開發,打通了全流程制造工藝,實現30Ah以上大容量全固態電芯試制,完成20Mpa以上高強模組設計,力爭2026年實現整車搭載,并積極探索“第三代”鋰電技術。其乘用車氨發動機實現90%以上氨燃料替代率,即將在全球頭部車企的車型上搭載。
在前瞻領域,廣汽集團積極布局探索未來多場景移動立體出行方式,如智慧交通載具、智慧移動終端等。吳堅補充稱:“汽車上用到的車規級芯片同樣可以用到人形機器人身上,因此可以實現汽車、人形機器人和飛行汽車的一些主要零部件共享,車企布局這些賽道相較初創公司更具成本優勢。”
江汽集團控股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項興初則建議汽車產業加大AI大模型的應用和安全測試,進一步完善AI大模型在汽車行業的應用標準和規范。
此外,中國車企正以多元策略競逐全球市場。“我們8月1日上市的S05 620km超長續航版就是為滿足海外用戶對續航的高要求而量身打造的。”鄧承浩稱,隨著S05、S07等新品海外上市,深藍海外月銷目標直指萬臺,致力于將“中國智造”“重慶智造”的智能電動汽車推向全球舞臺。據介紹,深藍汽車已進入全球66個國家和地區。
項興初呼吁相關部門牽頭制定中國汽車產業出海總體戰略,通過技術、資本、供應鏈合作共建海外產業園,強化屬地運營,協力提升中國汽車國際形象。這與賽力斯集團董事長(創始人)張興海“聯手世界級供應商,共創世界級智造品質,共享中國機遇”的理念深度契合。
生態:構建產業協同新格局
多項標志性合作集中落地,為產業發展構建“信息支撐—輿論護航—品牌賦能”的生態環境
中國經濟信息社、中國汽研簽署框架合作協議,共建汽車產業經濟信息研究平臺,旨在整合權威數據與技術研究資源,為行業提供精準的市場研判、政策解讀和趨勢預測。中宣部輿情中心、中國汽研成立汽車行業輿情治理辦公室,政策引導與輿情治理協同發力,強化“中國智造”正面敘事,賦能汽車產業行穩致遠。中國消費品質量安全促進會、中國汽研聯手籌辦汽車品牌專委會,旨在擴大產業朋友圈,以標準體系賦能測試認證,共塑品牌競爭力。
據主辦方介紹,今年6月,中國經濟信息社與中國汽研聚焦產品、技術、產業鏈三大領域的突破性成果,面向全社會公開征集2025汽車新質生產力優秀案例。本次論壇上發布“2025汽車新質生產力優秀案例”,評選出的25家優秀企業案例,體現了汽車行業技術變革趨勢與新質生產力核心內涵,有望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模式,為企業發展中的難點堵點提供解決方案。
“中國汽研汽車產業競爭力綜合評價結果顯示,全球主要國家及地區汽車產業綜合競爭力排名由高到低依次為歐盟、日本、美國、中國、韓國;中國在發展環境維度表現亮眼,位居全球首位,在經濟發展維度也展現出強勁實力與良好態勢。”中國汽研總經理劉安民現場發布《中國汽車產業競爭力評價研究(2025)》并建議,汽車產業發展應當強化技術創新供給、加快產業結構升級、鞏固擴大國內市場、完善出海服務支撐體系、豐富汽車文化建設,共同向汽車強國的宏偉目標全力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