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證券時報舉辦的第十三屆創業投資大會暨全國創投協會聯盟走進光明科學城活動上,圍繞“破局與重構——創投業全鏈條協同突圍之道”這一話題,多位一線投資人展開深入探討。
當下,創投業正處于募資筑底回暖、退出渠道多元探索的階段,耐心資本加速入場,全鏈條協同成為行業破局關鍵。嘉賓們結合實踐,就募資環境變化、退出策略調整及行業發展路徑分享見解,為創投業突圍提供了多元視角。
募資市場筑底回暖 耐心資本成重要力量
從募資市場整體態勢來看,行業正處于筑底回升階段。廣州產投資本黨總支副書記、總經理楊卓引用數據指出,2024年募資規模下降20.8%,而2025年一季度降幅收窄至2.9%。“市場信心正在逐步恢復,硬科技領域的‘DeepSeek時刻’接連出現,讓從業者對未來更有期待。”
募資結構的變化尤為顯著。澳銀資本副董事長、主管合伙人胡艷表示,國資引導基金的角色已從“招商思維”轉向“產業構建思維”。“過去政府資金更關注注冊地、稅收等短期指標,現在會主動匹配中試場景、臨床資源等產業要素,比如在生物醫藥領域,甚至會協助對接后端臨床應用渠道,這種‘資金+生態’的支持模式對早期科技企業至關重要。”
耐心資本的入場成為重要趨勢。楊卓介紹,廣州產投資本已與多家銀行合作設立9只金融資產投資公司(AIC)基金,總規模達150億元,“保險、銀行等長線資金加速布局創投領域,工行近期計劃在廣東設立7家AIC基金,總規模120億元,這類資金的久期特性與硬科技投資需求高度契合。”
孚騰資本管理合伙人章錕也提到,除了銀行、保險等長線資金,很多產業資本也希望通過與創投基金的合作布局上下游。“以上海具身智能基金為例,上游企業為布局人形機器人賽道,主動通過基金參與產業鏈投資,形成資本與產業的良性互動。”
資金周期的靈活性也在提升。胡艷透露,部分政府引導基金已將存續期從傳統的“5+3”延長至“10+2”,“更長的周期讓我們能更從容地陪伴硬科技企業度過研發攻堅期,不必為短期退出壓力犧牲長期布局。”
在盛世投資董事、盛世資本總經理田辰看來,除了出資人結構變化之外,募資市場變化的一個重要驅動因素是,普通合伙人(GP)逐漸開始從追求內部收益率(IRR)的投資導向,轉向追求投入資本分紅率(DPI),從而給予有限合伙人(LP)更大的信心和投資動力。
退出策略多元創新 平衡DPI與IRR成必修課
退出環節的創新與平衡,成為創投機構的核心課題。國中資本管理合伙人賈巍表示:“DPI是給LP的第一交代,至少要達到1。”據她介紹,國中資本中小一期基金DPI已遠超1,中小二期基金正在推進退出,中小三期基金則正在加速投資中。
“以退定投”的策略被廣泛采用,但不同機構呈現差異化路徑。胡艷表示,澳銀資本采用“組合配置”策略,“早期基金中60%投向天使至A+輪,20%配置種子輪,剩余20%投向中后期項目,通過部分成熟期項目的穩定現金流,平衡整體基金的現金回流節奏”。這種配置既滿足了政府引導基金對早期項目的要求,也通過中后期項目的退出保障了DPI。
退出渠道的多元化探索成效初顯。由孚騰資本擔任管理人的上海國資母基金體系也將S份額(私募股權二級市場中交易的基金份額)納入重要投資策略布局,對此,章錕分享了S基金的實踐經驗:“我們的S基金運營了三年,取得了很好的DPI回報。同時我們也看到,S基金的市場有越來越多的機構參與進來,逐步形成新的退出途徑。隨著整個資金盤對S基金的認知越來越清晰,對于GP來說,會成為一個好的退出路徑。”
當前港股IPO市場火熱,但投資機構對港股IPO退出卻存在不同意見。胡艷認為,港股市場更像“急救通道”而非“黃金通道”,“短期流動性好轉不代表長期穩定,如果企業想走國際市場,有出海的計劃和安排,港股會是不錯的選擇。”
A股改革則帶來新機遇。創業板第三套標準、科創板第五套標準的落地,讓未盈利硬科技企業看到了希望。賈巍認為,政策明確信號讓投資人和企業更有底氣,一級市場的投資節奏也在加快。
行業突圍需堅守本質 全鏈條協同成破局關鍵
面對行業轉型陣痛,參與討論的投資人一致認為,堅守長期主義與價值投資是破局核心。賈巍強調:“早期投資必須追求爆款,在成功率下降的整體行業背景下,只有追求項目的高IRR才能支撐整體基金的DPI。”
全鏈條協同成為當前不少國資的打法。即通過母基金撬動社會資本,直投環節聚焦產業鏈關鍵節點,形成“資本+產業”的協同效應。以廣州產投資本為例,楊卓介紹,公司采用“母基金+直投”模式,與50多家GP深度合作,直投170余個項目,投資額達到240多億元。
對于行業未來發展,嘉賓們提出多項建議。胡艷認為,應“結構化解決問題”,在資金屬性與投資規律之間尋找平衡;章錕強調,“擁抱變化但堅守本質”,通過S基金、并購等創新方式激活存量資產;楊卓則呼吁,持續“做難而正確的事”,深耕硬科技賽道。
田辰在總結時表示:“創投業的春天需要悲觀者的理性,更需要樂觀者的堅守。隨著耐心資本入場、退出渠道拓寬及產業協同深化,行業正朝著更健康的方向重構,全鏈條協同將是突圍關鍵。”
校對:許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