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職業背債人”在騙貸案件中頻繁出現,成為擾亂金融秩序的一大隱患。
近日,央視《焦點訪談》節目通過詳述一名“職業背債人”的親身經歷,揭開了“包裝貸”背后的黑色產業鏈。在這起案例中,沒有固定工作的黃某,被一個做“包裝貸”的貸款中介找上門,通過虛構工作單位、偽造收入證明、制造虛假流水等手段,從三家銀行獲得總額達48.2萬元的四筆貸款。
這樣的案例屢見不鮮。稍早前,黃山市徽州區人民檢察院在官方公眾號上發布的一則豐某等5人以“包裝貸”形式騙取銀行貸款的案例,其手法與媒體曝光的套路如出一轍。豐某等5人也是通過組織“白戶”(在央行征信系統中沒有任何信貸記錄的個人或企業)以購買二手房的名義到銀行辦理房屋貸款,在辦理貸款的過程中通過抬高房屋評估價格、偽造貸款材料等方式達到向銀行多貸款的目的。“背債人”因利益誘惑或被蒙蔽配合騙貸,由上述5人提供虛假信息及材料,將他們包裝為收入穩定的“藍領”,通過零首付房貸、裝修貸、車庫貸等形式實施騙貸。該5人將房產抵押套現后,將“背債人”吃干榨盡再將已無利用價值的“背債人”踢出局,實際無償還能力的“背債人”斷供失聯,最終給銀行造成重大損失。
從已披露的案件不難發現,作為貸款中介利用不符合貸款條件的個體進行非法貸款操作的一種手段,“包裝貸”和“職業背債人”這一操作,精準擊中銀行在貸款業務流程中各個環節存在的軟肋,暴露出銀行在風控、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
首先,貸前調查形同虛設。不少“職業背債人”都是沒有信貸記錄的征信“白戶”,這些人沒有穩定收入,卻能在中介偽造的收入證明、虛假資產證明材料包裝下,順利通過銀行審核,反映出銀行在審核資料時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驗證手段。
其次,貸款發放把控不嚴。例如有的銀行工作人員未按相關規定實地查看,僅憑幾張借款人自行拍攝的照片就放款,有的沒有注意到抵押物突擊過戶這一異常風險特征。而面對借貸過程中被虛增的資產價格,銀行似乎也缺乏科學的資產估值體系,導致高評高貸現象頻發,進一步放大了信貸風險。
再次,貸后管理不到位。貸款資金到賬后,迅速被貸款中介、炒房客等中介轉移瓜分,銀行卻未能及時發現資金異常流向。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面對那些從一開始就打定主意賴賬的“職業背債人”,有的客戶經理甚至連續多月自掏腰包為“職業背債人”還款,試圖掩蓋壞賬風險,導致風險不斷累積。
相較上述貸款環節的風控軟肋,一些銀行內部員工與貸款中介、炒房客等勾結,形成利益鏈條,從中“抽傭”牟取灰色收入,這種內控機制漏洞則更具破壞力。
“包裝貸”的操作者處心積慮地鉆研規則漏洞,試圖以“合規”為偽裝突破制度防線,對金融安全構成了嚴峻挑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對此,金融機構必須主動出擊,多管齊下筑牢金融安全防線。制度層面,應重塑貸款全流程管控,構建覆蓋“申請—審核—發放—貸后”的閉環式規則體系,讓每一個環節都成為抵御“包裝貸”的堅固關卡;技術層面,需升級智能風控系統,通過大數據分析識別異常交易模式,精準捕捉“包裝貸”“職業貸款人”的特征;管理方面,必須強化內部審核流程,加強員工合規培訓,杜絕內外勾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