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韓忠楠 秦燕玲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七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實施鼓勵外商投資企業境內再投資若干措施的通知》(下稱《通知》),從強化項目服務保障、優化土地要素配置、簡化再投資新設企業有關辦理流程、便利外匯資金使用、暢通相關融資渠道、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實施并落實支持政策等方面,多維度促進外資企業更好地在中國市場持續深耕、長期發展。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指出,未來將結合當前外資企業再投資時關注的重點領域,研究出臺新版《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引導外資更多投向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節能環保等領域以及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形成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工作合力。
加大外資企業境內再投資支持力度是當前穩外資的重要方面,年初印發的《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就已明確,將“研究制定鼓勵外資企業境內再投資政策措施,促進外資企業在華所獲利潤更多用于再投資”。
“在華投資的外資存量約為3.5萬億美元,利潤按全球直接投資的平均水平3%~5%來算,一年也能超過1000億美元。”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潘圓圓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外商在華多年累積的利潤存量很大,這部分資金是引外資的重要增量資金來源。
當前,全球外國直接投資規模萎縮,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布的《2025年世界投資報告》,2024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下降11%至約1.5萬億美元,連續第二年下滑。因此,“搶存量”尤其是大體量的或與技術相關的資金,已成為全球各主要經濟體穩外資的重要方面。
《通知》指出,符合條件的外商投資企業境內再投資項目可納入重大和重點外資項目清單,并享受相應支持政策。支持外商投資企業在境內再投資時,靈活采用工業用地長期租賃、先租后讓、彈性年期出讓等方式,降低初期用地成本。
外匯資金使用方面,《通知》明確,外商投資企業以合法產生的外匯利潤、境外投資者以境內合法取得的外匯利潤開展境內再投資的,相關外匯資金可以按規定在境內劃轉。在符合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且境內所投項目真實、合規前提下,外商投資企業以外匯資本金或其結匯所得人民幣資金開展境內再投資,被投資企業或股權出讓方無需辦理接收境內再投資登記手續。
潘圓圓認為,要穩定外資,除了推出各類有利于長期投資的措施外,還要推出強化短期流動資金調配、便利資金使用的政策舉措,這些也都是外資比較看重的。前述舉措可以提高外商資金調配的便利程度,加上增強外商融資可得性、降低融資成本等方面舉措,可以多角度便利外商進行資金整合。
《通知》還明確,對符合條件的外商投資企業境內再投資所需的外方關聯股東貸款、熊貓債,有關部門也將優化管理流程,將其納入“綠色通道”管理。
一段時間以來,“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成為更多外資企業的共識。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首席代表兼總經理張琳向記者表示,今年一季度,德國汽車工業協會對70家會員企業進行調研,近70%企業明確表示在2025年及今后會加大對華投資,其中有超過78%的企業重點投資將聚焦在研發領域。
多家外資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加碼在華投資布局,既錨定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與消費潛力,更看重高端制造、數字經濟及新能源領域迸發的創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