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賀覺淵
當地時間7月17日,美國財政部官網發布的5月國際資本流動報告顯示,截至今年5月,外國投資者持有美國國債總額達到9.0458萬億美元,總持有量位于歷史高位,較上月增加324億美元。其中,中國持有美國國債規模7563億美元,已連續3個月減持美國國債。
國際資本流動報告長期以來是全球投資者和政策制定者跟蹤海外投資者持有美債變化的重要參考。最新數據顯示,今年5月,外國投資者在美凈增持證券資產(包括美國長期、短期證券和銀行現金流)3111億美元。其中,私人外資凈增持3332億美元,官方外資凈減持221億美元。
“從總體趨勢看,海外投資者對美債的需求仍然保持強韌,主要出于美債市場龐大的規模、難以替代的流動性以及美元在全球儲備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德邦證券宏觀團隊負責人張浩表示,伴隨美聯儲加息周期、美國國債供給壓力不斷加大,以及各國對于匯率、利差和地緣政治風險的敏感度上升,海外持倉在占比上呈現緩步下降。
截至今年5月,持有美國國債規模前三的地區分別是日本、英國和中國。作為美國國債海外第一大債主,日本目前持有美國國債規模已達到1.135萬億美元,較上月增持5億美元,今年以來持續增持美國國債。英國目前持有美國國債8094億美元,較上月增持17億美元。此外,5月加拿大大幅增持美國國債617億美元,總持有規模達到4301億美元。
中國截至今年5月持有美國國債規模7563億美元,較上月減持9億美元,為連續第3個月減持美國國債。自2022年4月以來,中國持有美國國債規模始終低于1萬億美元,總體呈現逐步減持態勢。今年3月起,中國由美國國債海外第二大債主變為第三大債主。
二季度以來,美國金融市場多次出現“股債匯三殺”局面,美債的安全屬性受到更多質疑。申萬宏源研究宏觀首席分析師陳達飛認為,隨著全球宏觀的范式從低利率、低通脹、低波動的環境轉變為高利率、高通脹和高波動的環境,利率的波動性和資產之間的相關性也會發生變化,勢必會影響美債的“安全溢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