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低空經濟按下“加速鍵”,中國航空發動機的產業鏈正悄然轉向“商業落地”的臨界點。
7月18日,在GTF第十二屆航空動力和燃氣輪機聚焦展會現場,一架200千克級的單旋翼帶尾槳無人直升機引起了觀眾的圍觀。
這款由航景創新制造的飛行器具備50千克的任務載荷能力,能夠續航5小時,飛行時速達120公里/小時,已在森林防火、巡檢巡航等領域展開應用。據該公司透露,公司目前年出貨量超過了500架,并在中東、東南亞等海外市場獲得了訂單。
“有沒有市場化的訂單,是衡量一家公司產品力的關鍵指標。”航景創新首席品牌官宋陽告訴記者,訂單背后,是一場圍繞“飛得遠、飛得快、拉得多”的技術硬碰硬,而這三項指標正構成了行業廣泛認知的“不可達三角”。
對于飛行器而言,第一財經記者在現場了解到,在航空領域,載重、航速與航程的平衡并非“拍腦袋”的事情,真正決定飛行性能的核心,在于航空動力系統的性能和效率。
“真正決定飛行器性能指標的,不是外殼,也不是電控,而是發動機。”博陸航天科技(山東)有限公司總經理羅娜表示,航空發動機占到了整機成本的20%-30%,掌控著平臺的穩定性、可靠性與關鍵性能。
發動機被業內稱為傳統航空機械的“心臟”。北京金朋達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發動機結構設計室主任白宇航指出,不同于汽車工業可以承受相對松弛的誤差,航空發動機對精密度的要求極高,而精密度直接決定合格率,也同時影響著成本。
西安聚能高溫合金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相關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高溫合金是維持燃燒室和葉片結構穩定的關鍵材料,能夠在600℃以上的環境中保持高強度抗氧化性能,是發動機長期運行的根本保障。但這種材料造價昂貴,生產工藝復雜,加工難度大,疊加后導致整個行業門檻居高不下。
“我們知道要用什么材料,但往往不知道它為什么這么好用。”羅娜指出,行業基礎材料科學的人才缺失,是當前航空動力技術迭代面臨的問題之一。
IT桔子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低空經濟領域的投融資事件已發生87起,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0%。第一財經記者在現場了解到,隨著低空經濟的發展,一些航空發動機企業已經找到了撬動更大市場的切口。
“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成本低。”羅娜坦言,中國制造業的人力成本低、產業鏈成熟,從原材料采購到旋壓鑄造等高難度工藝都具備完整體系。這使得國內航空動力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性價比突出。宋陽也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阿拉伯客戶對中國產品的最大印象是“好用又便宜,服務還24小時在線”,這也是他們打開中東和東南亞打開市場的關鍵原因之一。
根據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的預測,未來20年內,中國商用航空發動機市場將迎來爆發式增長,預計交付量將達到1.9萬臺,市場價值超過3000億美元,占據超過五分之一的全球市場份額。
“從全球市場來看,‘不可達三角’仍然存在。”白宇航坦言,在跑通海內外訂單之后,接下來國內航空發動機企業想要掌握“飛得遠”的主動權,仍然需要時間。“接下來我們還會在材料、技術精度等多個領域加大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