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實體龍頭企業應該帶動全產業鏈良性互動,共同提質、降本、增效,重視契約,誠信經營,為營造中國實體企業經營大環境起引領作用。中國實體供應鏈全球聞名,實力和快速響應能力有目共睹,但需團結一致,共贏、共創新、共同克服困難,在當今全球經濟大環境下,共謀發展。全球商貿的壓力傳導,也是脫胎換骨、銳意進取、沖出重圍的機遇,中國實體企業應該利用好這個契機,龍頭企業帶領全產業鏈抱團取暖,優質、誠信、創新和提升整體行業水準而堅韌奮進。
當前,不少產業鏈的困境根源在于三個方面。一是資金鏈傳導梗阻。龍頭企業通過金融公司延長賬期,約定月結60天,到期卻轉嫁到第三方金融公司,被繼續延后180天及以上,導致中小企業(供應商)被迫承擔額外的融資成本。有企業主反映,年化10%左右的融資成本比較普遍。二是質量惡性循環。供應商因利潤壓縮,導致原材料合格率下降,產品返修率提升,最終還是消費者買單,導致整個社會對產品質量的擔憂和不信任。三是創新生態破壞。研發投入占比原本就不高,而今普遍偏低。一個健康的產業鏈,一定是有研發投入比值標準的,通常行業在5%—8%之間。沒有研發投入,后續乏力,整個產業鏈就會進入越來越低端化內卷。
中國龍頭企業應該主動引領轉型,建議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供應鏈金融優化。月結到期即付現金,少一些套路,多一些及時周轉。對于資金周轉困難的供應商,如有能力,還可以進行訂單融資模式的幫助。基于龍頭企業信用,為下游供應商提供T+15結算的免息擔保服務。如果能建立區塊鏈票據池,實現應付賬款拆分流轉,相互抵消機制,降低中小企業貼現成本,那就是錦上添花的務實做法。二是質量協同體系。實施聯合工藝檢測實驗室,龍頭企業開放檢測設備,供應商參與共性技術研發,推行質量成本共擔,設立專項基金補償供應商質量改進投入。對于跨實驗室檢測報告,建立信任制度,懲戒及排除業內沒有公信力的檢測公司,甚至檢測工程師個人的征信系統。三是數字化賦能。搭建產業云平臺,共享生產計劃與庫存數據,降低供應鏈庫存,開發AR遠程驗廠系統,減少中間環節驗貨成本。同時,對于過程中弄虛作假和貪污腐敗等行為,均建立共享告知和依法依規查處機制,讓信用不好的個人和企業被逐漸淘汰出產業鏈。
龍頭企業行動起來了,那么,國家職能部門必須有所作為,進行政策支持,具體可從三個方面展開:將供應鏈健康度納入龍頭企業ESG評價體系;對采用縮短賬期模式的企業給予增值稅留抵退稅獎勵;建立產業鏈創新聯合體稅收優惠機制。好消息是,《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已經于2024年10月18日國務院第43次常務會議修訂通過,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希望這個條例能很好地得到落實,真正從政策層面引導產業鏈健康發展。
當產業鏈每個環節都成為價值創造的參與者,而非成本轉嫁的對象時,中國實體經濟的韌性將實現質的飛躍。這需要頭部企業以“產業公地”思維,重構競爭邏輯,用技術賦能代替零和博弈,產業鏈共同體本質是價值分配革命。更需政策精準構建“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有水大河滿”的共生機制。當頭部企業將技術溢出、金融資源、市場通道轉化為中小企業可量化的增長動能時,最終形成“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的健康發展格局。
在當前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調整、國內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中國實體企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頭部企業作為產業鏈的“鏈主”,肩負著引領全產業鏈協同發展、構建良性生態的重要使命。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