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灌區,算糧“賬”
來源:人民日報作者:鄧劍洋2025-07-11 10:01
(原標題:目前我國耕地灌溉面積已超10.8億畝——走灌區,算糧“賬”)

圖①:河南省人民勝利渠引水灌田。

河南省人民勝利渠保障中心供圖

圖②:陜西省渭南市臨渭區西關村,村民在使用交口抽渭灌區的水澆灌葡萄地。

劉錦峰攝(人民視覺)

圖③:安徽省淠史杭灌區淠河總干渠。

蔣雨虹攝(人民視覺)

數據來源:水利部

“有收無收在于水”。今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堅持旱澇同防同治,毫不放松抓好夏收夏種夏管,抓實抓細農業生產水利保障各項措施。今年全國春灌總面積約4.3億畝,夏灌有序開展。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延綿交錯的渠系、滋潤田疇的清水,托舉著一季又一季的豐收。水利部最新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耕地灌溉面積已超10.8億畝,灌排工程體系逐步完善,夯實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水利基礎。近日,記者來到陜西、河南、安徽等灌區,探訪糧食主產區在科學調水、精細用水等方面的實踐,透過用水之變探析農業生產方式轉型升級。

——編  者

陜西省交口抽渭灌區南干渠——

從一條現代灌渠看“豐收賬”

縱橫交錯的水渠延綿向遠方,渭河水通過一座座泵站抽提,緩緩流入田間。“玉米播下田,澆上‘蒙頭水’,苗子出得又齊又壯。”陜西省渭南市臨渭區板北村種糧大戶張夏忙個不停。

張夏種的田位于交口抽渭灌區南干渠附近。張夏說,今年春天遇上旱天,高溫少雨,那會兒真是火燒眉毛。多虧了南干渠,麥地足足澆了3遍水,小麥扛過了干旱。

“今年種的這600多畝小麥,平均畝產1200斤,產量和去年基本持平。”張夏算起夏糧賬。

南干渠全長21.5公里,毛細渠道在兩側延伸,灌排暢通循環。“這幾年,村里平整地塊,小田變大田,高標準農田建好了。澆地不發愁,很方便。啥時候澆地、用了多少水、該交多少水費,打開手機一看全知道。”張夏說。

從一條灌渠看一座灌區。交口抽渭灌區從上世紀70年代全面建成以來,經過多輪現代化改造升級,目前建有抽排水泵站30座、農業灌溉骨干渠道344公里,逐步成為灌排結合的大型、多級、無壩電力抽水灌區。

完善的基礎設施,讓引水高效。6月5日,交口抽渭灌區渠首樞紐改造工程進水閘成功通水試運行。“新啟用的進水閘,引水有勁兒,增加了機組出水流量,渠首引水流量最高達每秒39.5立方米,創下當地10年來的最高紀錄,有力保障了夏灌抗旱。”陜西省交口抽渭灌溉中心副主任同套文說。

科學組織灌溉,有序用水。“灌區的灌溉試驗站定期測定土壤含水率,觀測降雨量、蒸發量和作物苗情,發布農作物用水提示,指導群眾科學用水。”交口抽渭灌溉中心總規劃師韓延安說。

“灌區建成運行以來,累計引水118億立方米,增產糧食150億公斤。下一步,我們統籌推動灌區骨干工程與田間工程建設有效銜接,同步推動水源、輸水、用水環節工程建設,不斷完善從水源到田間的完整灌排體系。”交口抽渭灌溉中心黨委書記、主任劉勇說。

一座座現代化灌區澆灌出豐收田。“十四五”以來,我國現代化灌區建設取得新進展,已建成大中型灌區7300多處,形成相對完善的蓄水、引水、提水、輸水、排水工程網絡體系,耕地灌溉面積持續增加,灌區畝均產量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5到2倍,為端牢“中國飯碗”夯實基礎。

河南省人民勝利渠灌區西一干渠——

從一條節水灌渠看“綠色賬”

黃河岸畔,“新中國引黃灌溉第一渠”——人民勝利渠引來黃河水,澆灌河南新鄉、焦作、安陽3市11個縣(區)農田。

從70多年前人拉肩扛修渠,到接續開展21期節水改造,黃河水來之不易,有水更要省著用。

“今年天旱,我們村的夏糧澆了4遍水,平均畝產1490斤。”獲嘉縣馮莊鎮屯街村黨支部書記郭希明說。

人民勝利渠灌區西一干渠經過屯街村。說起這條渠,郭希明打開話匣子:“水渠通到田間地頭,三面抹成水泥面兒,硬化加固,跑冒滴漏少了,輸水更快。”

以前,上游搶水用,下游用不上,用水效率低。馮莊鎮成立農民用水戶協會,負責組織全鎮3萬多畝耕地的灌溉。“澆地從以前各管各的,變成按著排班表來。”協會負責人楊榮新說,農戶提前把用水需求報給協會,協會按照灌溉時間通知農戶。同樣一渠水,用水有序,澆的田塊面積更大。

從田頭到源頭,節水舉措不斷落地。“人民勝利渠灌區探索出了計劃用水、井渠結合、淤灌改土、稻改治堿等先進灌水技術,推動了農業灌溉技術和灌區管理水平提升。”河南省人民勝利渠保障中心總工程師尚三林說。“十四五”以來,灌區投入資金6.58億元用于續建配套,工程建成后,耕地灌溉畝均次毛用水量將由90立方米下降到70立方米,灌區糧食畝均產量將由改造前的595公斤增加到656公斤以上。

促節水、護生態,灌區的綠色底色更鮮明。尚三林說:“下一步,我們大力推廣耐旱節水品種,優化耕作制度,建設生態溝渠和灌區林網,實現以水定產、以技節水、以綠提質。”

農業從用水大戶轉向節水大戶。“截至2024年底,全國節水灌溉工程面積達到6.38億畝,其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超4億畝,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從2014年的0.530提高到0.580,耕地灌溉畝均用水量從2014年的402立方米下降到342立方米,實現了增產增效不增水。”水利部農村水利水電司副司長許德志說。

安徽省淠史杭灌區清涼寺分干渠——

從一條數字灌渠看“增效賬”

打開手機,輕點屏幕,水泵一鍵啟動,清水流向田間。“田間地頭裝上墑情監測儀,泵站閘門改成自動的,哪塊田水深水淺、稻子長勢如何,都能看得明明白白。”安徽省六安市林寨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江浩說。

1100畝魚稻共生田、2400畝蝦稻共作田用的水,來自安徽省淠史杭灌區清涼寺分干渠。“管好幾千畝地,不容易。以前,每天要巡田測水深、看稻苗長勢。水不夠了,開泵站放水;水多了,又要趕著開閘門退水。”江浩說,數字化系統讓用水更便利,種地更高效。

實灌面積、來水預報、需水預測……走進安徽省淠史杭灌區管理總局調度中心,2063處水情站、1430處雨情站、40處墑情站等灌區“神經末梢”傳回的信息組成“灌區一張圖”,構建起數字孿生灌區。

如何用有限的水資源澆灌灌區1060萬畝良田?

“首先,要全面掌握灌區有多少水。通過數字孿生平臺的蓄水監測模型,能夠實時掌握灌區水庫及塘壩蓄水量,利用來水預報模型可以分析出未來10天的來水量。”安徽省淠史杭灌區管理總局科技信息中心主任徐海說,其次,需水預測模型精準分析,配水方案編制時間由原來的1—2周縮短為幾分鐘。

模型助力,調水更科學。灌區工作人員運用供需水預測及配置模型,優化蓄水、提水、供水等調度。今年以來,灌區農業灌溉引水7.88億立方米,完成水稻栽插面積約945萬畝。

信息化系統在試點范圍內覆蓋到田間地頭。“田里裝上了量測水設施,末級渠系配備一體化測控閘門,智能手機遠程操控,成了農民的‘田管家’。”徐海表示。

安徽省淠史杭灌區管理總局局長呂平介紹,下一步,將不斷完善灌區數字孿生平臺,提高水利感知網和自動化控制的覆蓋范圍,迭代升級水資源配置調度、渠道防汛等關鍵業務應用體系,打造“管用、實用、好用”的數字孿生灌區。

數字孿生技術為灌區裝上“智慧大腦”。水利部按照“需求牽引、應用至上、數字賦能、提升能力”要求,積極推進數字灌區建設,抓好49處數字孿生灌區先行先試,鼓勵有條件的灌區利用數字孿生等技術,精準供水配水,提高灌溉供水效率和效益。

責任編輯: 陳勇洲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下載“證券時報”官方APP,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財富機會。
網友評論
登錄后可以發言
發送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
暫無評論
為你推薦
時報熱榜
換一換
    熱點視頻
    換一換
    激情五月中文不卡,欧美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久久亚洲精品影院,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亚洲免费高清性爱在线 | 在线观看欧美性爱第二页 | 欧美A级片在线观免费观看 色妞亚洲欧美在线 | 亚洲成Aⅴ人的天堂在线观看女人 |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野狼 | 制服丝袜欧美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