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創投行業,掀起了一股投早、投小、投科技的浪潮,“募投退”也顯著回暖。
中國另類資產投資信息平臺執中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機構LP認繳出資金額同比提升50%,投資機構回籠資金金額更是同比倍增,投資金額的同比降幅也較去年上半年顯著收窄。同時,在政策引導下,越來越多長線資金進入市場,出資投向科創企業,支持更早更小的種子期項目,一些以投中后期為主的創投管理人也開始關注早期優質項目。
在業內人士看來,長錢的涌入,將推動股權私募進一步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創投行業也將迎來生態重構。未來,私募股權投資機構應聚焦科技創新領域,提升專業能力,同時積極構建多元化的退出能力,把握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的機遇。
一級市場“迎春”
去年稍顯“冷清”的一級市場,今年“熱鬧”了起來。
執中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機構LP(有限合伙人)認繳出資金額達8720億元,同比提升50%,出資筆數達3315筆,同比增加2%。今年上半年機構LP出資金額不僅創下近5年來新高,還止住了2020年以來連年下滑的趨勢。
不僅是募資端,今年上半年創投市場的投資、退出也呈現積極變化。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創投市場整體投融資規模較去年同期下降約5%,降幅較2024年同期的50%顯著收窄。與此同時,A股和港股IPO企業數量同比增加20家。從創投機構回籠現金的情況來看,今年上半年投資機構退出金額達587億元,同比實現倍增,退出事件達1315筆,同比增加150%。
“隨著一系列支持政策落地實施,今年政府和國資LP出手更為積極,退出方面也讓市場參與者有了新的想象空間和機會,因此創投行業迎來了‘小陽春’。”中美創投創始合伙人胡浪濤表示。
一位創投業人士透露,今年上半年公司投資項目數量相較于去年同期增長了近60%,一些熱門項目的投資額度甚至要“搶”,部分項目今年實現了兩到三輪融資。與此同時,今年不僅國資LP出手積極,部分社會LP也對S基金(私募股權二級市場基金)或資產組合興趣盎然,整體來看,創投市場的活躍度顯著提升。
創投生態“生變”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創投市場“小陽春”背后,是耐心資本涌動下的行業變局。
“過去數年,創投行業的資本多為熱錢。但如今,隨著經濟轉型發展、政策持續引導,熱錢、快錢正在加速轉變為長錢,整個創投行業的生態迎來了變局時刻。”一位私募研究員表示。
身處一線的機構人士,對行業生態變化感受頗深。
一位GP創始人表示,國資LP的取向將直接影響GP的取向。今年以來,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印發《關于調整保險資金權益類資產監管比例有關事項的通知》提出提高險資在投資創業投資基金的集中度比例,七部門提出設立“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這些都為創投市場帶來了大量長期投資、耐心投資的LP。在此背景下,今年以來越來越多GP傾向于投早、投小、投科技。
胡浪濤透露,去年以來,各級政府引導基金、上市公司和金融資本、社會資本越來越重視、關注和支持早期投資,因此公司順應趨勢,進一步與高校院所、產業資本協同,連續投資了人工智能、商業航天、生物技術等前沿科技的項目,并耐心陪伴,助力科技創新。
深圳天使母基金公司副總經理許允琪表示,近年來,部分原本以投中后期為主的創投管理人,開始逐步往投早期方向發展,要求投資經理手中有投早期項目的案例。同時,部分引導基金也開始延長在管子基金的存續期,應對子基金退出難的市場環境,促進基金順利退出。
投中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VC/PE市場投資案例數量為2398起,其中A輪及早期案例涉及融資交易數量1481起,市場占比高達61.8%,投早、投小、投科技漸成主流。
投資要“有耐心,有眼光”
不過,耐心資本的發展非一日之功。業內人士認為,為科技創新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創投市場參與者“要做的還有很多”。
盛世投資認為,退出渠道的暢通,是創投機構長投的重要基礎,也是耐心資本進場的關鍵要素。因此,股權投資機構應積極構建多元化的退出能力,致力于盤活一級市場存量資產,幫助不同類型資產做階段性退出。與此同時,期待形成涵蓋份額交易、基金資產交易以及IPO退出等多元路徑的退出機制,推動S基金加速健全成熟。
深創投集團副總裁張鍵表示,風險投資機構若要真正投早、投小、投科技,在推動科技產業創新、賦能優質企業發展和優化資源配置等方面持續發揮關鍵作用,最重要的是提升投資和研究能力,尋找、識別真正有潛力的科創企業,并幫助企業成長。今年以來,深創投成立了19個細分賽道的研究小組,通過專業研究讓資金流入優質企業。
在耐心資本的培育和發展方面,機構對政策也充滿期待。
基石資本董事長張維表示,目前耐心資本和大膽資本發展仍面臨“退出難”等挑戰,希望實行更加包容的上市機制,同時期待股權投資的退出方式進一步完善,開拓并購、S基金、股權轉讓等多元化退出方式。
胡浪濤稱,希望加強對政府引導基金的支持力度,如擴大其規模,提高對早期、小型科技項目的直接出資比例。同時,優化考核評價機制,對投資早期、小型科技企業的私募股權機構,建立差異化的考核評價體系,注重長期業績和投資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