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清盤頻仍 一場擴大有效供給的變革
來源:證券時報網作者:王基名2025-07-07 06:50

證券時報記者 王基名

近兩年基金清盤不時引起市場關注,甚至有基金公司因清盤過多陷入信任危機。在筆者看來,基金清盤是優勝劣汰的必然結果,更是市場機制的自我凈化。

2024年,有超過300只基金清盤,清盤數量創新高。今年上半年,又有129只基金宣布清盤,較去年同期有所增長。

縱觀這些清盤基金,多數倒在規模不足的硬門檻下,這背后是投資者“用腳投票”的理性選擇。在利率下行與權益市場波動加大的背景下,資金加速流向能創造長期回報的產品。今年上半年,業績排名后20%的主動權益基金平均規模較上年大幅縮水,而業績排名前20%的產品份額則大幅增長。在優勝劣汰機制下,投資者贖回行為成為清盤的重要推手,這也恰恰是市場有效性的體現。

清盤也是市場機制自我糾偏必經的陣痛。今年上半年,全市場公募基金數量持續擴容,逼近1.3萬只,但其中規模不足5000萬元的“迷你基”超1600只,產品過剩引發資源配置失衡,清盤實質是市場對無效供給的自動矯正。另外,監管層近年來持續優化基金退出機制,鼓勵“僵尸產品”主動清盤,基金公司也被迫放棄“保殼”策略,主動清盤低效產品,將資源轉向具有競爭力的戰略性產品,這也間接促使行業從“重首發”向“重持營”轉型。

通過清盤,一些同質化嚴重的主題產品、策略失效產品等低效供給減少,促進了基金結構的優化,推動資金向新質生產力主題集聚。另外,部分頭部公司以主動收縮產品線的方式守住核心產品線,尾部公司被迫退出低效賽道,行業資源得以向優質基金傾斜,推動投研能力與投資者需求深度匹配。

對于投資者,則可通過更加關注產品的底層邏輯,比如基金經理的穩定性、策略的迭代能力、公司的資源投入等核心指標,盡可能規避“清盤高?!碑a品。在遇到清盤基金時,要及時把握調倉機會窗口,利用轉換功能無縫對接優質基金,避免現金閑置。

正如光伏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后迎來技術革命、消費行業洗牌后誕生新零售巨頭,面對基金清盤,我們應以平常心度之,這是一場擴大有效供給的變革,也是市場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

責任編輯: 楊國強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下載“證券時報”官方APP,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財富機會。
網友評論
登錄后可以發言
發送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
暫無評論
為你推薦
時報熱榜
換一換
    熱點視頻
    換一換
    激情五月中文不卡,欧美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久久亚洲精品影院,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色爱区综合激月婷婷视频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日本 亚洲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免费 | 色婷婷综合缴情综e | 六月婷婷最新中文字幕网站 | 日韩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