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下午,金時科技(002951)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在成都舉行。這也是公司(5月23日)摘星摘帽后首次直面投資者。
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注意到,除了大股東外,還有10余位中小股東現場參會,他們圍繞公司儲能業務訂單、超級電容項目進展、扭虧預期等積極提問,言語中有鼓勵有夸獎,更多的是希望能得到預期。
金時科技董事長、總經理李海堅在回應時表示,受固定資產折舊、新業務毛利率尚低、研發投入增加等因素影響,公司仍有扭虧壓力,但公司在持續拓展儲能業務,優化成本,爭取能在主營扭虧上取得成果。
2024年,金時科技實現營業收入3.76億元,同比增長1008.39%;凈利潤為-439.7萬元,虧損額同比大幅減少(2023年為-4457.14萬元)。
金時科技以煙標業務起家。近年來,公司主動實施戰略轉型,通過自有培育、股權收購等方式,已構建以超級電容及儲能板塊、新材料技術研發為基礎,全面聚焦并集中資源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的戰略布局,形成以新能源應用領域為核心的儲能設備制造,新能源相關產品制造,提供儲能安全解決方案等業務。
金時科技儲能設備制造業務主要包括儲能系統設備的研發、生產、銷售,主要產品為分布式液冷儲能一體機、分布式風冷儲能一體機、集裝箱式儲能系統等。儲能安全解決方案業務以子公司千頁科技為載體,主要從事鋰離子電池熱失控監測預警和火災防控研究。
儲能業務收入系金時科技收入的主要來源。2024年,上市公司儲能設備收入2.58億元,占營業收入比重為68.70%;儲能安全解決方案相關收入為1.14億元,占比30.24%。
股東大會上,投資者對于金時科技儲能業務今年的發展情況較為關注。對此,李海堅表示,公司儲能業務進展平穩,訂單簽署情況良好。
金時科技在5月下旬在回復深交所時曾透露,公司一季度實現儲能設備銷售收入2452.14萬元,實現毛利160.42萬元,“截至目前,公司儲能系統業務在手訂單約3.32億元;已確定意向,等待項目達到可簽訂狀態的訂單約3.08億元。”
李海堅進一步指出,公司尚處于儲能業務轉型前期,業務還沒有形成規模效應。在品牌推廣、技術迭代上,公司還需加大投入。種種因素,影響了業務毛利率。但長遠來看,國家政策大力支持和鼓勵儲能產業發展,行業市場需求也在持續提升,產業機遇是很明顯的。
“公司當下的主要任務是進一步提升技術能力,拓展應用領域。”李海堅稱,比如在數據中心儲能領域,公司正在探索超級電容器混合儲能系統的研發,實現技術互補,進一步降低能耗。
多位股東在提問中都提及“超級電容器項目何時能投產?”李海堅表示,相關產品已在內部使用,靜待市場成型。
2021年3月,金時科技設立了四川金時新能科技有限公司,開展超級電容器相關業務,主要產品為超級活性炭及超級電容器。
在2024年年報中,金時科技稱超級活性炭研發項目正在進行中試產線設備的安裝調試工作,超級活性炭(苧麻活性炭)在物理和化學活化這兩種工藝下展現出的優異性能表現,能滿足行業標準要求。公司試制的超級電容器產品也已通過第三方檢測機構的測試。
“公司在投資眼光上比較獨到。”有投資者稱,其建議公司多總結過往成功經驗,在產業鏈上更厚重一些,儲備、引進一些(業務相關)人才。
對此,李海堅回應稱,公司會選擇優質標的進行財務投資。對于產業并購,公司持開放態度,但始終保持謹慎。因為并購不同于財務投資,更需要標的與公司的業務協同。
2024年,湖南金時固定資產折舊是金時科技虧損的重要原因之一。李海堅透露,公司今年希望能夠把湖南金時的固定資產使用起來,或者對外處置,從而減少對上市公司的業績影響。
“金時的發展離不開股東的支持,希望大家堅定不移的支持公司發展。”李海堅表示,2025年機遇與挑戰并存,公司將繼續強化科技創新,提升管理效率,積極應對市場變化。